



由漁港一步步走到城市,每個時代的香港也面對著不同的限制和挑戰。今日打開水龍頭就有自來水,我們大概很難想像那個四日才供水一次的遙遠歲月。香港缺乏天然湖泊和主要河流,從開埠以來到上世紀70年代一直面對食水供應不足,築起水塘完全是實際所需。無論是選址、集水、輸水方法和建造技術, 水塘的每一個工程細節都考驗著當時人的智慧和效率。其中大潭水塘及船灣淡水湖,都巧妙地利用了天然的地勢環境,浩大的工程成就了劃時代的創舉。
於1883年動工興建的大潭水塘,以一條貫穿黃泥涌峽谷的輸水隧道,以及長達五公里的輸水道(寶雲渠,即今天的寶雲道),克服了要從港島南部把食水遠距離輸送到人口最密集的港島北部問題。早在1893年,已有英文旅遊指南推介旅客到大潭水塘一天遊。雖然百多年後的今日,港島不少地理面貌經已改變,但若想來一趟大潭水塘時空之旅,不妨以鰂魚涌柏架山道為起點?經大風坳前往大潭上水塘,沿途可以看到香港城市的景觀。到達大潭水塘後,更可在水壩遠眺大潭灣的河谷。過了水壩和石橋,踏上大潭水塘道,經過陽明山莊,可沿黃泥涌峽道朝港安醫院方向前往寳雲渠,俯瞰快活谷的黃泥涌谷,然後直達中環,又或從寶雲道公園沿著灣仔峽道往灣仔,感受一下灣仔峽谷的地形。


在大潭水塘之後,香港往後的水務建設愈來愈大,以追趕不斷膨脹的人口和城市發展。有別於以往在山谷截流的做法,1968年建成的船灣淡水湖是全球首個在海中興建的水庫,是當年全港水塘總容量的三倍。一切卻源於當年的香港水務監督T.O. Morgan在船灣遊船河時的忽發奇想:船灣既然三面環山, 只要建立兩條堤壩,與對開的白沙頭洲連接起來封鎖海灣,再抽出海水注入淡水,不就成了一個大型儲水庫嗎?


今日的船灣淡水湖,位於船灣郊野公園範圍內,已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東北沉積岩園區,極具自然生態和文化價值。旅港法籍攝影師Romain Jacquet-Lagreze 曾花上10小時步行36公里,登上高山攝下船灣淡水湖的水色幻變,從中看到的並不只是水庫本身:Water itself is colourless, what defines its hue is its environment.
A walk to the reservoirs. 攝影師以各自的視覺拍下水塘壯闊的影像,在黑白與碧綠山水之間,你又感受到什麼?
霓虹之城系列掛畫詳情
A walk to the reservoirs. 攝影師以各自的視覺拍下水塘壯闊的影像,在黑白與碧綠山水之間,你又感受到什麼?
霓虹之城系列掛畫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