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2022

過渡中的香港 1994-2000

#城市規劃 #填海 #九龍城 #將軍澳 #元朗
「黃金時代」總是要相隔一段時間以後回望才能下定義,那麼一個城市的轉變及其帶來的影響,又要沉澱多久才能看清?

每天經過的空地搭著幾個竹棚,竹棚外包裹著綠色尼龍布,大型吊臂不停地上上落落,估計又一屋苑將要落成;新聞報導說再多幾條屋邨將納入重建計劃,重建後便會增加公營房屋單位供應;社交媒體上分享討論一間間老字號面臨結業清拆.....除了這些耳聞目睹的變化,還有那些各種潛移默化或默默發生的「看不見的改變」,如人口結構比例、科技發展、語言趨勢等。如果說香港正在經歷著急速轉變,那相比起大力發展新市鎮的七八十年代、大幅填海的九十年代,哪個年代變化得更快更多?兩者的變化又有何差異?


攝影師蘇秀儀(Gretchen)於八十年代末從香港前往加拿大和美國唸書,然而每半年回港總覺得這個城市變化得很快,快得再不記錄下來,下次再回來又是另一個模樣——於是決定回港居住,用六年時間捕捉回歸前後三年的香港面貌。當時的香港不同地區都在填海造地,先是1990年開展的西九龍填海計劃,填平九龍半島西部的港灣,包括昂船洲、美孚、深水埗、大角嘴等地區;繼而在1993年起又有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灣仔發展計劃、中區填海計劃、紅磡灣填海計劃、愛秩序灣發展計劃等。「那時候所有事物都是『從零到一』變出來;現在二十多年過去,卻彷彿是『從一變零再變一』,清拆再重建;但當年的工地是很開放的,不像現在的建築地盤全部都被圍板封起,又有doorman,我會爬上一些天台(從高處)拍下來。在南昌邨拍的那兩張照片,你能看到填海旁邊便是一個很大的公園,(填海)地盤內還有一家人在玩和拍照。(改變)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這些二十多年前的照片,相中的地方既熟悉亦陌生——當年將軍澳新都城還是剛開售的樓盤,如今卻是區內樓齡最高的屋苑之一;那時新界鄉郊尚未大肆發展,如今卻有不少屋苑進駐,交通亦變得便捷;九龍城區的唐樓至今仍舊保留,但啟德機場關閉後卻再不見低飛的飛機。「觀眾從照片中眼看到的是以前,我卻希望他們從中還能看到現在的面貌。相片沉澱了25年(才展出),在真實上多了一份歷史意義。有年輕人看著紅磡那張相,說現在是怎樣怎樣;又有一對夫婦看完展覽跟我說,他們以前住屏山,但沒有拍下任何照片,很感謝我能拍下那時候的風景。」對於未曾親身經歷回歸過渡的90後千禧後一代,這些照片讓他們見識到城市的過去;對於曾經歷那一個年代的人而言則是一份回顧,透過照片勾起當年的回憶。


無論是當下感受到的變化,還是需要沉澱多年後才發現的轉變,一份真實、自然的記錄總是如此重要。而當你意識到那些轉變,並思考自己如何存在,也為這些影像帶來更深遠的價值。


《城市變奏:過渡中的香港 1994-2000》
日期:即日起至7月21日(第一階段)
8月16日至9月30日(第二階段)
時間:中午12時至下午7時(逢星期一關閉)
地點:HKI Gallery @hong_kong_imaging(灣仔華懋莊士敦廣場7樓701室)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