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Be Seated》(鰂魚涌太古坊太古公園)

19/05/2022

相遇藝術 漫遊社區

#文化藝術 #社區故事 #ArtBaselHongKong
生活在香港,我們好像與生俱來便擁有一種本能,將每一寸空間和每分每秒都用盡。但在追求實用和效率之餘,又如何保持一份好奇心和創意精神?

公共空間需要藝術,讓匆忙的城市人暫時跳出日常生活的慣性,騰出一點時間和心靈空間,去停息、觀察、凝視,迎接其他可能。「公共」的精神,不只在於空間而是集體感受,尤其在高度密集發展但人際關係卻日漸疏離的現代城市。

由金鐘地鐵站通往灣仔星街的地下通道中,由Julian Opie創作的《Parade. 2020》,62個不同打扮和動態的立體人物,一路陪伴途人行走,叫人在抬望眼之際,觀照到自己和他人如何存活。位於鰂魚涌太古坊的太古公園,讓在附近工作的人或區內居民共享青葱草地之餘,由英國設計師Paul Cocksedge創作的《請就座》(Please Be Seated),讓人自由穿梭於用可持續木材製作的波浪拱橋、或者停下來靜心閱讀、聊天。在去年藝術月期間,於金鐘太古廣場內展出由「英國當代藝術之父」Michael Craig-Martin以日常生活用品如高跟鞋和耳機等變化出來的三件雕塑作品,都不約而同邀請大眾在近距離與藝術互動,說明了藝術可以不止於在博物館供人仰望,也不只是藝術市場內的買與賣。在太古地產旗下的不同物業空間內,都可以見到藝術如何幫助建立人與社區的關係。

有人的參與,公共藝術的意義才能圓滿。在不同社區都在經歷變化和更生的當下,公共藝術也可發揮讓不同人對話、從而凝聚社區的橋樑。今年誌慶50周年的太古地產,持續在包括住宅及商業社區內引入藝術作品,讓人在日常公共場所包括公園、商場、辦公樓、行人通道等,接觸到不同類型的藝術創作,更將公共藝術成為地方營造(Place making) 的重要元素,並融入長遠發展藍圖當中,為人的well being 和社區可持續發展提供更有利條件。

疫情放緩,加上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ong Kong)實體展今年回歸,5月中後,陸陸續續有各類型藝術活動在城中進行。今年是太古地產連續第十年參與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連結不同界別進行藝術對話。這個五月,在進場參觀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以外,也可以多留意社區及公共空間內各類藝術作品和活動,藝遊社區,重拾生活的質感和美感。

*在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期間,由Being Hong Kong製作的《相遇藝術 漫遊社區》冊子,將於太古地產接待處及貴賓室免費派發。 更多詳情按此


《Parade. 2020》(金鐘地鐵站連接太古廣場三座地下通道)
去年「太古地產藝術月」期間,於金鐘太古廣場內展出Michael Craig-Martin雕塑作品(圖片由太古地產提供)
左:《Parade. 2020》以外,Julian Opie另一個位於太古廣場連接通道上的作品《Running 3. 2020》
右:《Kinetic Water Sphere》(太古城 Piazza Verde)
左:《Two to Tango》(鰂魚涌太古坊多盛大廈)
右:《The Real Me》( 鰂魚涌太古坊德宏大廈)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