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空間是人和人交流的場所。當我們說鍾意香港,就像愛上一個人般,時而甜蜜,時而冷淡。到底一座浮城有何可愛之處,令留下的人難捨難離,就算已身在遠方卻始終念茲在茲?

當我們說鍾意香港,就像愛上一個人般,時而甜蜜,時而冷淡。到底一座浮城有何可愛之處,令留下的人難捨難離,就算已身在遠方卻始終念茲在茲?



插畫師及平面設計師 @Missquai 重現了街上大牌檔久違的熱鬧。大牌檔緣起自小販,從前集中在中上環、西營盤和油麻地等華人社區的街道上。由於大牌檔早年常用火水作主要燃料,火力猛令食物很有鑊氣,成為特色。因霍亂等傳染病肆虐,政府在七十年代中停止發放牌照,後來更規定持有人離世後,下一代也不能繼續經營,從此本地的大牌檔街頭飲食文化步入式微。

插畫師 @onionpeterman 筆下的冬菇亭和熟食中心,正是七十年代不少大牌檔延續經營的地方,繼續向街坊提供價廉物美的食物。然而自2005 年領展入主公共屋邨商場後,不少冬菇亭的舊租戶因無法承擔租金而結業,改為由大財團入主,失去原來隨意自由的街坊平民美食特色。

近年因租金或其他種種原因而「光榮結業」的,還有平面設計師 @po_hung筆下的珍寶海鮮舫、中國冰室和得如酒樓。最初是誰將「光榮」和「結業」連上關係的已無法深究,但多年來會被普遍使用,大概因為無論哪一種告別都是難的。也有一些繼續維持經營的,如蓮香樓和陸羽茶室,都是上世紀二十年代商貿繁盛下出現的茶樓。早上到茶樓飲茶既是廣東人的傳統,也是傾生意的場所。可是隨著社會變遷,這些飲食場所對於我們的意義也隨之改變。

冰室曾經也是香港最流行的飲食場所之一,和今時今日的快餐店差不多。傳統冰室多位於舊樓內,就如插畫師 @pearlperoni 作品所描繪的,有高聳的樓底、吊扇、卡座、紙皮石裝飾等,成為港產片熱門的場景。中式糖水舖的裝潢和冰室亦十分類近,只是近年台日韓式的甜品五花八門,製作費時的中式甜品卻無法一樣高昂,故此只賣中式甜品的店已日漸見少。

無論身在香港,抑或世界上某一個地方,我們某一部份的記憶依然和這些或已成過去的飲食空間連連相扣:小時候一家大小上茶樓飲茶、冰室裡和心儀對像共享一份西多士、和三五知己在大牌檔開懷暢飲……藝術家記下的,除了空間,也是人和人的情感,在「社交距離」放首位的當下更顯珍貴。


港式飲食空間明信片及掛畫系列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