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9/2022

現代版愚公移山

#自然生態 #人文專題 #離島 #本地農業 #掛畫
「返鄉下耕田啦你!」當別人做事徒勞無功,我們有時會半開玩笑地這樣說,彷彿耕田是選無可選下最後的出路。但在香港,卻仍有一班人選擇到山旯旮的二澳開荒復耕,大概是現代版的愚公移山?

復耕之路,大概比返鄉下的路還要長,一切要由零重新開始。鄰近大澳的二澳村有三、四百年歷史,最興盛時村內人口曾達二千人,主要以務農為生,可是隨著村民陸續遷走,整條村在上世紀90年代初便荒廢了。直到2012年,二澳村民和二澳農作社開展復村計劃,目標是不拿政府資助,重新活化舊鄉村。除了要面對水浸的問題,從前村民都用石圍起自己的田,復村的農夫們一開始執石仔執到傻,加上草滿為患:「初時能行入的路,只有祠堂前兩三呎,周圍全是蘆葦,手腳刮傷走出來。」愚公最後尚能感動上天而幫忙把山移開,但二澳的石仔和雜草都只能靠開荒者的雙手。


「在這裡,要不斷被人、被自然環境衝擊你,要慢慢挖掘,在這裡,我的價值是什麼?」適應了大自然的磨練,但最難的永遠是人。在二澳耕種的有資深老農也有slasher一族的年輕農夫,在日常農務上已見世代矛盾:重視生態還是產量?信服傳統智慧還是新式技術?例如當老農會用滾水燙死紅火蟻窩,強調共生概念的年輕人卻選擇「放生」。老農相信經驗,而年輕一代則習慣在書本和網絡取得相關理論和技術。幸好地方大,大家仍可有空間試驗自己的農法。人和人之間,從來都需要空間,但這正是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常常缺乏的。


開荒的人有各自的故事,種瓜種菜種米之餘,也種各自的桃花源。有人退休後在這裡過著他們的第二人生,捉蟹捉魚或種滿稀奇古怪的植物,甚至把農務當作免費健身;有人由航空公司的office lady改變到能夠摸熟一塊地的泥質、季節性和地勢;也有人視種田是求生技能,覺得在世界大亂時能大派用場。


驅使著各人開荒的原因各異,但都得流汗、被紅火蟻咬和手心摸進泥土,而原先這裡瀕危的盧氏小樹蛙、鐮刀束腰蟹、蟒蛇等物種,都因復村復耕重現,讓人重新思考生活方式和生命價值的各種可能。時日及環境會帶來人事變遷,也許有人已另奔前程,但曾經種過的田卻絕不止是一場夢,且能常潤澤心裡的那一塊。

二澳生態系列掛畫詳情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