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區有書店,有可能嗎?
沿著土瓜灣落山道轉入美景街,一幢幢十多層高的住宅大廈緊密地挨著,地下是各式各樣民生小店……夾在速剪髮型屋和冰室中間的,是集書店和餐廳於一身的Urban Space @urbanspace.hk ,不論是餐桌上的芝士泡菜炒飯和韓式吐司、書架上那些探討韓國社會現象的翻譯小說和韓國出版繪本,抑或懸掛在半空化身成鳥飛翔的書,都和玻璃櫥窗外的景物形成明顯對比。但這不代表是格格不入,因書店走進了人的生活。


賣書和餐點以外,書店同時織著一張又一張的網,連結原先可能是素未謀面,又或者是曾打過照面但未曾說上話的街坊街里。街坊甲和街坊乙在書店遇上,由一本彼此讀過的書打開話匣子,進而分享各自的生活智慧,建立關係後又再介紹街坊丙丁戍給互相認識。店主Joyce和母親本身也是土瓜灣街坊,書店逐漸成為大家的聚腳點。記得有一次,當一個在等外賣的街坊向店主分享種植心得時,筆者「撘嗲」說家中的泥土總被莫名翻亂,在場的人們倒也不見外,「尋兇」(雀仔)之餘也熱心提供解決方法(鋪細網)。書店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閱書也閱人。
選擇在自己社區開書店的,還有大埔的解憂舊書店 @thebookcure.hk 。


「香港愈嚟愈少人睇書㗎啦!」店主Phyllis在慨嘆香港的閱讀風氣同時,卻偏向虎山行開書店。除了是實現理想,背後或多或少帶有令自己社區變得更美好的盼望吧!入夜後走進寶湖道街市,大多檔口都早已關門,除了滷水燒味飯店舖,就只剩下解憂舊書店的燈還亮著,照顧著剛下班的人們。店外店裡的每一吋空間都被充分利用,放滿一排又一排舊書,卻又看得出經過細心整理分類。無論買餸累了的主婦,還是收工後疲憊的上班族,都可隨意坐在店旁的長凳休息、看書、解憂。


有別於很多獨立書店,這裡的書種類十分「雜食」,兒童繪本、食療書、字典、流行小說、本地文學以至英文書,滿足區內街坊的不同需要。「我認為每本書都有佢嘅價值,無論係咪自己睇開嘅書種。」也是這種對於實體書的信念,讓店主在一河之隔的大埔藝術中心另闢空間,主打很多人視為「偏門」的藝術書,繼續滋養自己的社區。書店的進駐,讓現時平日主要用作小朋友上興趣班和藝術家排練場地的大埔藝術中心,和區內更多人拉近距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