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7/2022

尖東faded glory

#城市規劃 #尖沙咀
昨晚的香港電影金像獎,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最記得的片段。

是終身成就獎得主許冠文的「就算要喊,都要笑住喊!」還是ToNick主音趙善恆的「避唔到,我地一齊捱!」是致敬先後離世的廖啟智、倪匡、羅啟銳.....以及憑遺作獲頒最佳導演的陳木勝,或者最後全場站立禮敬85歲才第一次獲得影帝的謝賢,第4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未必像往年般有那麼多電影作品競爭殊榮,卻讓人重溫一份香港獨有的人情味。而出自不同世代創作人的說話,都呈現出一份堅韌的精神。


四十年來金像獎除了由業界票選出每一年的優秀作品,也成為票房以外香港電影創作多元化的標杆。在1981年成立之時,金像奬便對電影新浪潮起著推動作用;到了八十年代中,無論是港產片或者金像獎本身都邁向更成熟的階段。自2015年開始擔任金像獎主席至今的爾冬陞,便在當時離開邵氏公司,由演員轉型導演,並在1986年完成處女作《癲佬正傳》。那一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為《英雄本色》(吳宇森導演)、最佳導演是方育平(《美國心》);《癲佬正傳》也獲得五項提名(包括最佳電影、導演、編劇、男配角和美術指導,最後由秦沛得最佳男配角,黃仁逵獲最佳美術指導),對一位新晉導演來說,無疑是很大的肯定和鼓勵。這部以精神病患者這種冷門題材為主題的寫實電影,當年票房也超過900萬,成績算是很有交代。


用《癲佬正傳》作為例子去看,題材、資金、演員、拍攝風格....八十年代似乎是什麼都有可能。這話有幾真?由七十年代中加入邵氏拍武俠片,電影生涯橫跨幾個不同世代和電影發展階段,經過了這麼多年月的浸淫,爾冬陞導演超過20部電影,攞過兩次金像奬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也當上很多電影的監製;叨過八十年代的風光,他也目擊了香港電影在九十年代中從高峰下墜,產量銳減,到千禧年後轉營合拍片,以至近兩三年來因為疫情令戲院營運大受影響⋯⋯在他眼中,香港和電影還有什麼可能?八十年代那些積聚,今日還可有值得參考?在爾冬陞身上,你也會看到很典型香港人的性情: 說話不轉彎抺角,處事認真有擔帶,某些時刻會散發出濃濃的人情味和承擔,以及一份只想做回自己,不亢不卑的dignity....

即將出版的《就係香港》夏季號,以Revisit Rethink Redefine 1980s為主題,跟爾冬陞導演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訪談,訂閱詳情按此

圖 1 導演/監製爾冬陞(攝影: Stanley Wong)
圖2-3 《癲佬正傳》(1986) (網上圖片)
圖4 楚原導演的《三少爺的劍》(1977) 中爾冬陞首次做男主角( 網上圖片)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