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鐵線過海令一眾鐵道迷異常興奮。維港在過去160年間不但成就了香港的繁華,如何過海也主導了本地城市和交通的規劃。
今日搭船過海不過是七分鐘的旅程;乘車或地鐵更不消兩三分鐘,但有關如何連接港九,由渡輪到大橋到隧道到鐵路,不同年代曾經過出現五花八門的構思,改變的不但是維港本身的景觀,連帶港九的海岸線、海濱及地標都受影響。
在海隧和地鐵落成前,過海,除了天星小輪,要麼坐人手搖拽的舢舶,或者嘩啦嘩啦。1901年時海事處的前身船政廳提出在中環砵甸乍街和尖沙咀之間築起一條跨海鐵橋,連接港九兩地,配合九龍半島的發展。爾後數十年也一直都有不同聲音,在兩岸不同地點興建大橋或通道。因為需要容讓大型郵輪和軍艦通過進入維港,當時跨海大橋的構思在起迄點和造型上五花八門,拱橋和懸索橋外,還有人提出在港島西卑路乍灣外多建另一條大橋,途經昂船洲接駁到九龍西深水埗,又有建議將大橋和填海結合⋯⋯
1933年中環統一碼頭和九龍佐敦道碼頭落成,渡輪既載車亦載人。當日統一碼頭和佐敦道碼頭周邊,還有其他碼頭和公共汽車站,分擔人流和車流。類似模式來到後來興建的北角碼頭、九龍城碼頭、觀塘碼頭時仍然沿用,令海邊一帶成為港九交通樞紐,也帶動周邊地區的興旺,如北角碼頭內的海鮮檔、上環威利麻街碼頭附近有大笪地等等,好不熱鬧。
但長年土地供應不足,加上戰後人口大幅增加,房屋、工業發展等都需要更多空間,傳統市中心地帶如港島北岸及尖沙咀等,對土地需求尤其殷切。填海成為政府主要的發展方式,港島海岸線不斷北移,無法滿足不斷膨脹的人流車流,渡輪和碼頭最終也被隧道和鐵路取代,連經典的天星小輪近年也因為乘客量減少而經營困難。如今東鐵綫渡海,過海也越來越倚賴鐵路,原來的過海巴士路線也會陸續被削減。
過海方式模塑了我們的城市空間,也連結到我們的生活。即使維港兩岸距離越來越近,無論你選擇哪一種方式過海,地理上、心理上或意識上的距離,卻不完全等同。春季號《就係香港》以維港為主題,當中回顧並討論百多年來的過海交通如何影響維港的面貌,以及香港的道路交通規劃。
訂閱詳情按此




圖片提供: John Wu(上圖) 、馬冠堯(下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