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1/2022

去花墟不買花?

#社區故事 #太子#獨立書店 #保育 #香港文學
大概和鴨寮街賣電器、摩羅街賣古玩差不多,由鮮花、種子、盆栽、切花花束到園藝工具,由花墟道、園圃街和太子道西一帶組成的花墟,給予人的印象就是專賣鮮花、插花和種植用品的花花世界,也總令我們想起每逢大時大節的墟冚畫面。但在繁花綠葉以外,還有其他什麼構成了花墟這個「墟」?

在花墟,「種花得花」的信念不只是長於泥土之間,還在一幢幢大廈的狹縫裡滋長。鄰近有「名校網」之稱的九龍城區,每逢放學後和周末,都不乏各級學生匆匆忙忙地穿梭於花墟買花的人潮之中。年紀稍大的可以單獨或與同學們結伴返學放學,初小的則多由父母或傭人牽著,走進隱身在花店之間的大廈入口,到補習社、琴行和畫室上課,等候升降機的人龍有時甚至伸延至大廈之外。對父母來說,下一代就如需要悉心照料的幼苗,總想給予他們最好的養份。


年月逝去,幼苗瞬間長高長大。對不少人來說,無論校服款式是否好看,卻始終代表著學生時代一份快樂和純真記憶。伴隨路邊炒粟子檔和舊式餅店傳來的陣陣香氣,若在花墟沿太子道西,一直往旺角東火車站天橋方向走去,還可看到在上世紀70至80 年代開業的校服店金綸和金龍。由舊時的度身訂造到按尺碼批量生產,至今仍包辦了全港九不少學校的校服,兩間店子都見證著莘莘學子身上的校服,在款式和用料上如何隨年月演變。


「墟」一字由以前的鄉村市集而來。套用在今日,通常就是在政府或地產商規劃以外,在街道之間自然生成的市場。花墟也是因應人們的需求而生,和一街之遙的大型商場相比,這裡濕漉漉的路邊總堆滿花草盆栽,令行人和車輛不得不在馬路共存。但由19世紀開埠後在界限街的賣花地攤,到1980年代相繼遷至現時位置,花墟的面貌多元而混雜,靈活地因應時代去滿足不同人的需要。


倖存下來的花墟戰前唐樓群,裡面的空間用途也隨時代流轉。建成初時以「摩登公寓」為招徠,目標是當時數量漸多的華人中產家庭,下面是地舖,上面則是一梯兩伙的住宅單位,更附有仍未如現在普及的獨立廚廁。但隨著旺角一帶的商業發展,樓上單位逐漸改為商業用途。來到當下,唐樓群被當局收購活化後,原本色彩不一的外牆早已變成統一的象牙白,裡面再沒有住客。新的單位相繼進駐,有關注銀髮一族生活健康的社企、希望客人透過專注當下放鬆心情的日式花藝店和茶藝店,還有泰拳和瑜伽課室,不多不少也反映出當下都市人在種植花草以外的身心靈需要。


近年亦多了人提倡「見字睇書」,獨立書店的數目增多,其中一家書店閱讀時代 @hkbookera 更選址在這墟市之中,和這裡的花葉共生共長。書店最近出版了《根莖葉花──花墟的記憶與想像》一書,除了記錄花墟的花店和花農故事,亦以不同視角和文體,將由地舖遷至樓梯舖屹立30多年的報紙檔、進駐戰前唐樓的新式花藝店,以至近年當局提出的「文藝花墟」構想等,刻劃花墟在過去、現在、未來的風景,以文字作為養份滋養這地方的人。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