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022

人人身上都是一個年代(下)

#人文專題 #80年代
講馬不一定要識騎馬、歷史學者不用時空穿越也能著書。對於自己還未出生的八十年代,一眾《就係香港》九十後同事又有甚麼想說的?

大家紛紛從家裡拿出上一代的物件。「唔知現在還有call台嗎?」「部機顯示到中文字嗎?」「同WhatsApp有咩分別?」這部比手掌小的傳呼機功能,在九十後同事們之間眾說紛云。傳呼機俗稱call機,由七十年代時只能發出咇咇聲,至八十年代中和後期分別開始可以顯示數字和中文而逐漸普及。Call 機代表同事J心目中的八十年代,並非是因為它是那時候身份的象徵,而是因為它代表那個手提電話在香港還未普及的時代。今日人人一機在手,似是再沒有找不到的人、尋不到的地方,若出門時忘記帶電話,再趕時間也不得不折返。實在很難想像那時簡單如一句「今晚幾點食飯」,也需要經由陌生人傳達,再以一串數字顯示,活像解碼遊戲。

可是Emoji、stickers,甚至是語音輸入……三十年後的我們對這些都運用自如,可是很多時候要真的理解對方所思所想,還是需要解解碼。


對全公司最年輕的同事K來說,七十 / 八十 / 九十年代傻傻分不清也不要緊,反正只要是在她出生前的,便被劃一歸為「老香港」,但並不代表她對那遙遠的八十年代毫無感覺。這些卡式錄音帶內的,是她兒時家中經常播放著的歌曲,有些是直接購入,有些則父母特地抄錄。事實上並非每一首都屬於八十年代,但卻依然賦予她從小對那時樂壇盛世的想像,一個創造和容納到很多大牌明星的世代。

除歌曲以外,書藉也成為我們這些「出生得太遲」的香港人理解那年代的媒介。這本和八十年代舊版《號外》一樣大小的《尤明實錄》,是同事W的珍藏,結集作家丘世文於1983年至1998年在雜誌連載的專欄,蒐集了當時日常大眾的閒聊對話。有別於一般宏觀闡述地方發展的歷史書,這些語錄看似毫無營養得啖笑,讀著卻看到當時社會大環境的變遷如何影響著個體。 有些對話就算邏輯欠奉叻唔切,今日看來竟一語成讖,不得不佩服八十年代smart-ass們的智慧。


「如果可以時光倒流到八十年代,應該可以搵返我媽消失了的21吋腰。」除了書,母親絮絮說著的「那些年」都構成了同事W對八十年代的印象。相片攝於八十年代初某中學圖書館的開幕日,看不清書架上和展示中的書,明顯地中間穿著校服的短髮女生才是真正的主角。啊,原來那時候已經流行拍照不望鏡頭。母親口中的八十年代,並不太像大多數人說的遍地黃金:「午飯只能吃你阿婆放喺玻璃壼嘅花生撈粥」、「嗰時放學就返屋企啦邊有你咁多娛樂」……盛世的面貌,可有掩蓋了在底下生活的某撮人?但同事W一直到長大,才逐漸知道花生撈粥以外的八十年代。

不論有經歷過、沒經歷過的,每人都說著不同的八十年代。即將出版的夏季號,和大家踏上一次「八十年代主題旅行」,演繹不同人眼中的八十年代故事。訂閱詳情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