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2022

山坡上的臺

#街道建築 #街道名稱 #中環 #堅尼地城
探索香港街道,有趣的不只是背後歷史故事,更是因應地勢衍生的不同地理和社區性質。

觀察街道名稱是認識一條街道的途徑之一——「路」、「道」、「街」一般都是平日常見的車路和大街;「巷」、「徑」則是行人通道和小巷;「坊」、「圍」大多是一整片廣場平地,那麼「臺」(terrace)又是怎樣的一種街道呢?


「臺」一般是指山坡上開闢的平地,用以興建住宅房屋,在山多平地少的港島半山區尤為常見。當中較為人熟知的是鄰近醫學博物館的儒林臺,每逢三月大麻石圍牆旁總開滿黃花風鈴木,總是吸引不少人前往觀賞拍照。除了港島以外,九龍區亦有以「臺」命名的街道,位於鬧市、酒吧林立的諾士佛臺正是開闢在小山丘之上,於19世紀時更曾建有16座歐洲小型別墅。



若搭乘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一直向上行走,轉上些利街那段扶手電梯時,不妨留意一下右手邊的街道——經過堅道,你將會看到太子台,而再向上走一段便會到達列拿士地臺。假如短暫步下扶手電梯,沿著太子台或列拿士地臺走向另一端的卑利街,你還會發現那裡隱藏著芝古臺和英輝臺——在這一小片山坡上開闢了五個平臺,且各有不同特色。太子台兩旁住宅林立,有中式瓦頂設計的洋樓,亦有高聳入雲的住宅大廈,地舖類型多元,有地產、畫廊、美容店等,還放滿多盤植物,不時有附近居民散步遛狗;列拿士地臺則開了餐廳和咖啡室;芝古臺和英輝臺較短,只是用來停泊車輛或作車路使用——有趣的是,不少稱為「臺」的街道其實都是私家街道,不受政府管轄,就連餐廳酒吧林立的諾士佛臺也屬於私家街道。



這些半山上的「臺」,提供了恬靜的居住環境,氛圍亦有別於山下的中環鬧市。而除了些利街和卑利街之間的這片小平台外,位於堅尼地城的「西環七臺」亦是另一「臺」的集中地。西環七臺分別是太白臺、羲皇臺、青蓮臺、桃李臺、學士臺、李寶龍臺和紫蘭臺——由於當年擁有這片住宅區的地產商人李寶龍因非常鍾愛李白,故後來的發展商便把其中六個臺以李白命名,如太白臺是因為李白的字太白,青蓮臺是因為李白的別號「青蓮居士」,學士臺則是因為李白曾任翰林學士等。西環七臺如今只剩下五臺,不少在拆卸唐樓後興建成私人屋苑,惟該地方仍保留不少歷史建築,如位於青蓮臺9號的1920年代戰前住宅、魯班先師廟、廣悅堂公所等。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