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維港再沒有渡輪,你會可惜嗎?
鐵路運輸網絡是香港使用量最高的公共交通工具,每日乘客總人次佔交通流量逾四成,而隨著鐵路線不斷延長和新鐵路線落成,鐵路運輸網絡覆蓋率一直上升,預計在2031年能覆蓋全港約75%的人口。
對於生活步伐急速、分秒必爭的香港人而言,鐵路是上下班繁忙時段或趕時間時候的首選;然而對上班一族而言,點對點、能確保有位置坐著補眠的巴士和小巴,相比擁擠的月台和車廂,或許更具吸引力。從中環灣仔到尖沙嘴,要是不介意走一段天橋到碼頭又不太趕時間,天星小輪或是不二之選——既可避開繁忙時段搭乘港鐵的人流,免得下班後還要困在月台上,等待好幾班列車再費力擠進車廂;這八九分鐘左右的船程期間,還能邊看維港兩岸景色邊感受海風,也是下班後喘一口氣、放慢節奏、稍為減壓的良方。


每種公共交通工具總有其可取之處,而選擇搭乘哪一種交通工具,每人總有各自的考量。近日天星小輪傳出因疫情而陷入負資產困境的消息,但公司仍然希望能盡力繼續營運。天星小輪啟航將近125年,除了是旅客遊覽香港的必到景點,對搭乘天星小輪的市民而言,碼頭的經典建築、幾分鐘的渡輪體驗、綠白色的船身、身穿水手服的小輪船員、船內木凳的裝潢、沿海風光等等,都是城市和生活的一部分——每趟船程中得到的不只是橫跨港島九龍,也可能是一份生活的慰藉和集體回憶。


維港作為香港最重要的資源,也蘊含著香港作為海港城市的重要象徵意義,而來往的渡輪服務,除了是交通工具,也讓市民能在最近距離親近維港,至今仍保留的北角-觀塘-啟德、北角-紅磡、中環-尖沙嘴、灣仔-尖沙嘴等航線,若不論碼頭位置和班次,每趟不超過15分鐘的船程,絕對是最快速直達的路線選擇,亦是當年海上交通發達的見證。
日月變遷,這個城市失去的事物日益增加,我們又能否保留這份海港城市的象徵,生活中重要的一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