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撇除「磚頭=保值」、「租樓等於幫人供樓」等說法,由空間大小、設備裝潢,以至社區環境和交通配套,買樓置業都呈現了大家在不同年代對於生活質素的追求,還有對未來的各樣憧憬。對於新聞常提及的「十大藍籌屋苑」,你又數得出多少個?又有哪些能夠滿足上述的要求?


十大屋苑中樓齡最大的美孚新邨,今日在一些人眼中或許「又殘又舊」,但在昔日,除了交通便捷,更是理想生活的指標。戰後經濟開始篷勃,當時新興的中產階層對住屋需求殷切,在60-70年代期間落成的美孚新邨,是香港首個供應超過五千伙的大型私人屋苑。但除了前所未有的單位數目,美孚新邨亦看準了愈來愈多香港人不再只是圖個「有瓦遮頭」,所以單位裡用上當年成本較高的鋁窗,加上入牆電線、冷熱水喉、燈掣和中央式石油氣系統等。這些在今日來說再基本不過的設備,當時通通都是吸引的賣點。屋苑雖然高度密集,卻在平台設有中式庭園風格的休憩空間,區內分佈各式噴泉、藝術裝置和壁畫,又有供居民租用進行不同活動的會堂等,區內商場亦有戲院和百貨公司(已分別在早年結業)。這些當時新穎的構思影響著後來很多大型私人屋苑的格局。繼美孚新邨後,十大屋苑遍佈港九新界,由70年代中後期的太古城、80年代初的沙田第一城、90年代的嘉湖山莊到千禧年的映灣園等,「十大屋苑」或多或少反映多年來人們置業的傾向選擇。
來到當下,大家揀樓置業的準則又有沒有改變?是地區交通?背山面海?名校網?抑或只是「睇餸食飯」,視乎本身經濟條件而定?有人說,落成年份橫跨上世紀60年代到千禧年的十大屋苑名單早已過時,理應加上一些新落成的屋苑才有代表性。例如位於長沙灣,和美孚新邨僅10多分鐘步行距離的西九四小龍(泓景臺、宇晴軒、碧海藍天、昇悅居),便是其中一個深受年輕上車一族歡迎的屋苑—同樣是交通便利,樓下亦有商場以供日常所需,但有別於美孚新邨,四小龍附近並沒有圖書館、泳池等社區文娛康樂設施,最近的街市也要到海麗邨;取而代之的,是集社交和休閒娛樂功能於一身的屋苑會所,還有商場裡的大型日式超市。除此以外,單位以一至兩房格局為主、建築外觀和平台花園則呈歐陸風、鄰近是深水埗區多間學校……以上種種或標示著在買樓置業上,香港人在口味和實際日常需要上的變和不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