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入九月,中秋又剛過,天氣理應逐漸轉涼入秋,這幾天卻異常悶熱翳焗——13號當日天文台更錄得35.9度的高溫,打破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九月份的最高溫紀錄。無論留在家中,還是出外遊玩,總要使盡法寶消暑降溫,開冷氣、喝凍飲、吃雪糕、刨西瓜、敷冰貼、沖凍水涼、出海游水......到噴水池乘涼嬉水又可曾是你的童年回憶?
如今不時經過一些屋邨或公園內的噴水池,總是一個個的「乾塘」,沒有流水亦日久失修,只淪為一個荒廢的空間,就連每日經過的居民,亦無法回想上一次看到噴水池噴水是什麼時候。昔日於七八十年代興建的公共屋邨,當中不少都配備噴水池作公共設施,如沙田瀝源邨、大圍美林邨、黃大仙下邨、南昌邨等,除了是一種「水飾」,各自有不同的設計主題,為屋邨增添雅緻之外,亦是街坊夏天乘涼消暑的地方,就像在鄉村河邊嬉水一樣。可惜現存仍運作的屋邨噴水池只剩十多個,大多亦豎立著「不准戲水」的警告牌,避免發生意外,但還是吸引不少老人家下樓坐在池旁樹蔭下,聽著流水聲度過一個下午。




雖然昔日屋邨噴水池景象再不復見,城市中卻還衍生出不少新穎的「噴水裝置」,每逢炎炎夏日總是吸引很多小朋友一同「下水」,玩至渾身濕透。例如香港公園內的「瀑布涼亭」,以水簾取代噴水,市民可以從中間的通道走進涼亭內,頓時被水簾從四周包圍,不用濕身卻能感受涼快的感覺;又例如東涌站外的地上噴水裝置,會不時「突然」噴水,常常能看到小朋友準備充足的換好泳衣泳褲,穿梭於噴水裝置之間,活像在玩「扑傻瓜」遊戲一樣,每看到哪裡噴水便一窩蜂的衝過去——既能消暑降溫,又能化作玩樂設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