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八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鼎盛時期,不同年代出生的人都能輕易說出好幾套經典「港產片」,甚至是當年不少外國人認識香港的途徑。於你而言,印象最深刻的港產片又是哪一齣?
近年香港電影產量平均每年約四五十部,然而在八十年代,香港電影業曾年拍超過300部,產量僅次於美國荷李活。當年的港產片市場猶如一個百寶箱,警匪江湖片、功夫武俠片、輕鬆喜劇、驚慄鬼片……即便當時看戲是頗昂貴的消費,並非人人都在電影一上映便能到戲院觀看,對曾成長生活於七八十年代的香港人而言,或會憶起間中與家人朋友一同入戲院,又或在家中看電視重映,總會觀賞過不少經典之作。及至近年,部分經典電影進行修復,並以4K復刻版上映,重新把電影帶到九十和千禧年代出生的年輕人眼前,如王家衛導演的《花樣年華》、《春光乍洩》等便曾在戲院短暫上映,保留舊有的尺寸比例,重現當年的鏡頭美學。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短短數年之間出產的「新浪潮」電影,雖非那些街知巷聞的「賣座經典」,然而若重看這批新浪潮電影作品,你或會詫異尺度之大、題材之怪僻。八十年代初香港電影分級制度尚未落實,而新浪潮主要由一批導演從外國回流香港後挑戰各類型和技巧,突破框架的創作,也造就了一個百花齊放的時期。「把新浪潮電影帶到現在的年輕人面前絕對是很新鮮的,因爲他們從未接觸過。當時的拍攝是很前衛的,現在都沒有那麼前衛。我那時候十多歲,放暑假和同學一起入戲院看(新浪潮的電影)都好驚訝。」曾為王家衛拍攝電影劇照,及後又創作自己電影的攝影師夏永康(Wing Shya)@wingshya,最近利用美亞娛樂的電影藏品,嘗試以NFT形式重現當年的經典電影,首個系列「Desire」(慾望)便以40年前的新浪潮電影為主題,包括譚家明導演的《愛殺》、《烈火青春》、《殺手蝴蝶夢》;章國明導演的《邊緣人》;唐基明導演的《殺出西營盤》等。
「我相信元宇宙,但覺得自己還未完全認識——裡面可以有很多種形式和玩法,我還在跟CG團隊探索試驗,例如製作出一些角色、設計頭像、設計遊戲,甚至到最後可能讓大家一同參與電影創作。」近年不少懷舊經典作品都透過鑄造成NFT,以新興形式重現於大眾眼前,如王家衛去年便把當時拍攝《花樣年華》開鏡首天的片段鑄成NFT作品拍賣。這種新舊融合的形式,會否成為一個新世代容易接觸及接受的渠道,重溫黃金時代的懷舊經典,繼而啟發更多的創作呢?
《CRYPTYQUES》NFT系列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6月26日
時間:星期一至六 上午9時至下午8時
星期日 上午9時至下午6時
地點:@hausofcontemporary (中環安蘭街9號)
圖片提供(圖3-6):@cryptyques
Follow Us
︎
︎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