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無法阻止事物的消失,卻可以藉著記錄去提醒自己不要遺忘。

九龍城公和荳品廠、上環海安咖啡室、灣仔快樂餅店、堅尼地城祥香茶室.....近年老店相繼結業,更讓人思考它們的價值所在——在資訊未發達的昔日,老店要在人們建立信譽和形象,招牌便是首要方法,不少商戶更會邀請書法家撰寫「金漆招牌」。2018年成立香港老舖記錄冊 @hongkonghistoricalshops專頁的Ian形容,現在買少見少的手寫書法,除了反映時代美學外,更盛載了店舖的寄望、氣派,同時也多了一份個性和人情味。「字體或書法都是塑造我們的地方、城市的元素之一。」數年來他和團隊一直致力走訪不同老店,記錄和書寫不同的老字號故事,希望可傳承金漆招牌背後的工藝和精神。


今日在社交平台上,出現大量在城市大小角落去發掘不同字型風格及運用方法的專頁,無論是專業攝影師的影像作品,或者業餘愛好者零碎地擷取生活趣味的片段,城市彷彿一下子四處都是「字體達人」——熱愛歷史的,足迹遍及港九新界離島,遍尋棲身在城市發展邊緣的老店,記下舊招牌下的空間和上一代人的故事;鍾情創意的,也可以在城市不起眼的角落,將不同人留下來的手寫語句作為打氣取暖的慰藉,或者天馬行空幽默諷刺的刺激。關注工藝、建築或設計的,則四出訪尋不同字型風格身處的建築物,以及用上什麼工藝去製作;也越來越多人以行將消失或面臨結業的商店招牌為對象,認真地投入記錄和保育的工作.....在「集字」的行列中,甚至會見到不諳中文的外國人蹤影——即使不識讀不識寫,但中文方塊字對於來自拉丁語系地區的人來說,就像不同形態的圖畫,而當它在不同城市空間內長年使用,更讓每一顆字都彷彿有了自己的生命及變化軌迹。


現時坊間有不少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為不斷消逝的城市特色留下記錄,呈現「好香港」的特色所在。成立before_it_vanish @before_it_vanish專頁的Kat便形容,走進舊式茶餐廳,看到卡位的牆上貼著一張「四人座位 敬請合作」告示,寥寥數字,再搭配紙皮石,已是「好香港」的好例子。而在同一條街上,看到三款不同字體的路牌;或者在一條天橋上同時找到三個不同的「小心地滑」告示,正是這些奇特的街景,令Kat這位90後的低頭族,抬起頭變成城市觀察者。


「有時要拍下來後慢慢細看,才能發掘箇中特別或有趣之處。」如「麗晶玩具公司」的櫥窗廣告,招牌上那充滿設計感的美術字體,配上圓潤的收筆,下擺如卡通人物的小腳丫;而上窄下闊的梯形字,亦營造出一種舊時代的電影字幕感,既活潑生動又吸睛。Kat不僅細心追尋字的故事,翻找不同年代的google map,還把Post連線如「過三關」,把有共通性的合放一起。


或者「好香港」的,並不只是某個物件或地方,而是源於某種情懷、生活小智慧或痕跡。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城市歷史和特色的見證者和記錄者,只要你對生活著的地方仍有著好奇和熱愛。

圖3/4/8/9/10由香港老舖記錄冊 @hongkonghistoricalshops 提供
圖1/2/5/6/7由before_it_vanish @before_it_vanish 提供


剛剛出版的2022秋季號《就係香港》亦以字為主題,用不同面向探索「字在香港」的種種。訂閱詳情請按此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