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女皇也曾到訪過的愛民邨,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又展示了一個怎樣的香港?

英女皇逝世將近一週,本地社交媒體仍盡是昔日英女皇訪港時的身影,走在愛民邨的走廊上、站在嘉咸街的排擋前、出現在大會堂外、香港大學、皇后碼頭、沙田馬場......三四天的行程,英女皇可去的地方不多,當年政府思前想後、深思熟慮地安排行程,希望能展示最能代表香港的一面,換來英女皇的一句 “I like what I saw.” ——那麼,那些英女皇到訪過的地方又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1975年,英女皇初次到訪香港時,曾在時任房屋署署長廖本懷陪同下,參觀當時剛落成的愛民邨並進行家訪,而愛民邨的設計亦出自廖本懷手中。愛民邨由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負責興建,亦是重組成為香港房屋委員會前,完成的最後一個公共屋邨項目,此前曾策劃和興建旳華富邨、蘇屋邨和西環邨等,在六十至七十年代間陸續落成,都屬專門為基層提供設入息上下限的廉租房屋。當年的屋邨設計也別具特色, 尤其考慮所處環境因素而成為佳話,如西環邨依山以建,五幢樓宇之中有四幢相連,能夠隨意穿梭;面海的華富邨同樣依山而建,且是首個以市鎮自給自足形式規劃的屋邨,邨內社區設施應有盡有;市區內的愛民邨則佔地廣闊,橫跨整片山頭,更能眺望維港——事實上,當年公共屋邨位置佔優,上述三個屋邨均有不少「海景房」。


平民百姓都可以享受海景之外,那個年代興建的公共屋邨,不少都同時採用雙塔式和長型大廈設計。雙塔式又稱為井型大廈,即如今吸引不少人拍照的中央天井設計——愛民邨亦有5幢雙塔式設計的樓宇。當年採用雙塔式設計,除了是因為中央天井能有助空氣流動,並讓住客互相能對望各自的單位,建立鄰里關係外,更重要的是,雙塔式的兩幢大廈能分別因應地勢而在不同高度的平地上興建,又能在中間交會連接的位置,共享升降機等設施,減省成本——這亦是後來成為本地第一位華人政務司的廖本懷所設計。


隨著第一代屋邨樓齡接近五六十年,蘇屋邨早已完成重建,華富邨則落實清拆計劃,西環邨亦早納入重建計劃之中,惟愛民邨至今仍屹立在何文田山頭,尚未提上重建日程,至今還能一窺當年英女皇所見的屋邨面貌。另一邊廂,英女皇曾近距離感受香港露天街市文化的中環嘉咸街市集,如今兩旁仍然開滿排檔,售賣新鮮蔬菜、醬料、鮮花等,也因為位處中區,不少攤販都bilingual,插著寫上英文的價錢牌,都是其他街市少見風景;然而,檔主們身後隔著一塊薄薄的「隔音板」,重建的建築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且經常有大型工程車輛進出,嘉咸街和結志街街市彷彿隱沒在地盤之中,這個本港歷史最悠久的露天市集,跟四十多年前英女皇到訪時的光景,早就無法同日而語。

公共屋邨和露天街市是香港七十年代的特色,前者象徵戰後邁向安定小康新生活,後者則是本地華人傳統生活的匯聚。假如可以為英女皇安排2022年的訪港行程,你又會想帶「事頭婆」去參觀哪些最代體現香港特色的地方呢?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