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澳,自宋朝起便擔當著重要的漁港角色,更曾是香港四大漁港之一。順應著漁業漁村的發展,當年不少蜑家漁民在岸上沿著河道搭建棚屋聚居生活,形成了今天大澳著名的水上棚屋特色。村民笑言水上人家第一件要學會的事便是游水,小時候在身上綁根繩便被扔進水裡,他們都是這樣學會這項必需的生活技能。除了游水,另一項自小學會的技能便是搖櫓舢舨渡河涌。如今很多遊客打卡的大涌橋(又名橫水渡橋)其實在1996年才落成,連接起河涌兩岸;在吊橋落成之前,居民可以乘搭「橫水渡」,二三十人站在木船上一起拉著麻繩過河,又或坐「送人艇」舢舨,阿姨們站在船頭輕輕搖櫓;也有不少人自己搖櫓乘舢舨出入。「那時候識女仔會一邊搖櫓一邊唱『鹹水歌』,還有人會在舢舨上賣麵包。」雖然搖櫓和舢舨是不少漁村的共同文化和回憶,並非大澳獨有,但如今只有這片遠離都市煩囂的水鄉仍然保留河涌,才得以保留水上交通傳統。


大澳昔日坐擁六大船廠,主要負責製造送人艇舢舨和出海捕魚的漁船,是支援漁業的重要一環。隨著漁業式微,大澳如今亦只剩下三利船廠一家,由船廠第二代的維哥和棠哥兩兄弟經營,然而如今即使製造新舢舨或船隻都改用玻璃纖維,最後一次造木製舢舨已是1989年的事。「用玻璃纖維造船,工夫簡單,有一個模就可以做到;木製的較複雜,需要時間也更長。(重新造一隻木舢舨)技術不是個大問題,反而是材料,木啊、釘啊、油灰,這些現在都很難搵到。」在大澳文化協會 @taiotoca、在地組織和大澳原居民的幫忙下,維哥和棠哥用了兩個多月時間,從固定底骨和中墨到裝嵌橫柴和行傍,再用油灰填補所有縫隙並打釘眼——每一個專業用詞、每一個步驟都是三十多年前上一代傳下來的造船技巧。「油灰很厲害的,完全不會甩掉。當年油灰是鑿蠔殼再打磨而成,很花功夫的,現在都能買現成油灰了。」


相比來自西貢的「妹姐哥號」木製舢舨,維哥和棠哥造的船頭較平坦,舢舨弧度亦較細。村內原居民長老熱心解釋,「西貢以前主要是鶴佬人居住,他們的(舢舨)是鶴佬style,我們的是大澳style。都說『送人艇』嘛,以前主要是載人,所以船頭有個平台方便踏上船。以前一船舢舨可以企或坐很多人,現在才有那些人數限制。」同是木製舢舨,不同地方卻有著不同設計,充分反映各自的漁村歷史和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