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港見證著香港城市的變遷,而維港兩岸海傍則盛載著不少人的生活回憶——或曾漫步海傍細看陽光下的波光粼粼或黃昏時的落日餘暉,又或曾與朋友一起坐在海傍欄杆或座椅把酒談天,而在疫情下海傍亦或成為不少人在晚市停開時的「外賣飯堂」。如何設計公眾座椅,才可以令人舒適地坐在海旁,好好享受維港景致?
政府於2017年計劃翻新和新建維港兩岸的海濱休憩空間,目標是能一一駁通成為海濱長廊,而不只限於原本的中環海濱和尖沙咀星光大道一帶。雖然海濱長廊如今尚未完全連接起來,部分段落的海濱長廊和海濱公園已陸續落成和開放,如在灣仔碼頭附近的灣仔海濱長廊、炮台山東岸公園等,不論平日週末都有很多一家大小、年輕人前往嬉戲,在疫情期間更成為市民重要的唞氣位。
因為各段海濱長廊的主題,除了林林總總的裝潢設計和遊樂設施,也包括了不少公共家具。物料的耐用程度、座椅的軟硬、高度、形狀是否舒適方便坐臥、顏色和環境能否和諧配合、美學創意、額外功能……都是設計公共家具時需要考慮的因素。例如灣仔海濱長廊和炮台山東岸公園都設有幾組波浪形的木凳,讓市民能夠完全躺臥;尖沙咀星光大道和灣仔海濱長廊均特別設置一些面向維港的高身座椅,中間或設擺放飲品的空間或安放高桌,能一邊享受維港景色一邊進食;又例如灣仔海濱長廊中央設有一個繩網陣公眾座椅裝置,市民除了能像吊床般使用外,亦是小朋友們玩耍的樂園;還有以天星小輪座椅為靈感的雙向椅背設計、能吸收太陽能後晚上發光的石頭座椅等。
![]()
「設計公眾座椅(public seating),我們一般會考慮到自然環境(nature)和美學(art),並以人為本(humanity),不只是實際上的功能用途,更要考慮他們的心理、精神、社交等需要。」Ida和Billy(@idabillyarchitects)過往曾在新城市廣場百步梯和文化中心大堂設計公眾座椅,而今次在灣仔海濱長廊亦有展示他們的作品ARP(上圖)——一組三張可移動、可搖擺、波浪型軟橡膠座椅。波浪型設計和鮮豔顏色,固然配合維港海傍和灣仔海濱長廊「童樂園」的主題,而三款形狀不一的座椅亦各有不同用途,如藍色長身座椅能讓一家大小、一群朋友一起使用、粉紅色的弧形設計方便躺臥在陽光之下。可移動的設計特點,亦方便市民根據個人需要自行移動至陰涼或陽光照射的地方,或拉近座椅之間的距離,方便彼此對話交流。
雖然隨著海濱長廊陸續落成,座椅類型之多本應能迎合不同使用者的需要,但當中仍有一些被忽略的基本需要。如海濱長廊沿途雖設有不少有蓋的座椅位置,但都是通空上蓋設計,既不能遮擋陽光,亦不能遮風擋雨;部份使用塑膠或石頭製作的座椅在烈日當空下更是未必適合安坐,需要在座位旁邊貼上標示提醒市民注意小心;有些設置在裝飾花槽旁邊的座椅,或因為植物向外生長而令座位空間減少,難以舒適安坐。Ida和Billy亦坦言,香港的天氣令公共傢俬的壽命難以預計,在太陽直曬下未知能擺放多久。然而根據政府說法,這批公共傢俬期望能擺放5年後才更換新一批,那麼在創意設計、造型美感、耐用程度和使用者需求之間,又該如何取得平衡呢?
Follow Us
︎
︎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