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港海濱公園、西九藝術公園、佐敦谷公園、大埔海濱公園……你能說出這些公園的共通點嗎?

沒有「不淮踐踏」的標示,石屎森林裡的這些綠洲真正屬於我們每個人。倘佯在草地上,煩惱暫時一掃而空,只剩下眼前的一片天和身後的一片綠。一家大小野餐、小朋友蹦跑、情侶們談心、一個人發呆……假日時這些公園都十分熱鬧,廣闊無垠的草地盛載著城市人對戶外生活的渴望,排解平日積壓的負面情緒。


粉嶺高爾夫球場位於古洞,包括舊場、新場、伊甸場三個場區,佔地172公頃,約相當於九個維園,其中40%為密林。近年在土地用途的問題上卻一直備受爭議。當社會上不少聲音認為收回土地建屋可讓更多人安居樂業,亦有人強調這片綠洲裡的自然生態和歷史建築價值。高球場內的行政長官粉嶺別墅、粉嶺高爾夫球會會所和小食亭分別是一級到三級的歷史建築,其中球會會所屬於香港現存最後一批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另外根據政府資料顯示,球場內可能有超過一百種古樹樹木和受保護樹木品種,包括多棵水松和過百年的原生細葉榕。我們不禁要問:住屋和保育兩者必然是對立嗎?在用作興建住屋或保留高球場以外,又有沒有其他可能性?


不少人對粉嶺高爾夫球場內的保育價值抱有「關我咩事」的態度,歸根究底或源於高球場遠離大眾生活的日常。相較之下,住屋問題的嚴峻卻是社會上普遍共識。縱使非會員也可預約使用部份設施、附近學校可以租用場地,而之前也有舉辦過對外開放的同樂日和體驗性質為主的高爾夫球班,但始終有別於一般公眾地方,沒有成為大眾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高球場晚上也會開放部份地方予公眾,加上鄰近亦有清河邨和一些私人住宅,本或可成為街坊飯後的散步好去處,可惜開放區內照明不足,入黑後需要在斜坡彳亍而行,難免令街坊卻步。


上月政府再公佈計劃在明年8月收回高球場其中的32公頃土地,並擬用其中9公頃興建約1.2萬個公屋單位。建築署退休高級建築師馮永基由2019年起一直提倡把高爾夫球場收回,變成一個向公眾開放的大型green park,讓歷史建築、古樹和草地成為我們的日常。若這大片土地空間也可以開放給更多人使用,也許大家也會改變原先的看法。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