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2/2022

大樹下的棚仔

#社區故事 #深水埗 
大樹下的棚仔故事,本月底終於來到終章。

欽州街小販市場,俗稱「棚仔」,是香港布販攤檔的集中地,位處欽州街和荔枝角道交界上的街角一隅。在濃密樹蔭、鐵皮屋頂和用竹枝撐起的帆布下,從門口望進去像是一片昏暗,只見布匹堆砌、偶有幾絲陽光從帆布和鐵皮頂的縫隙中流進——假如不知道這裡有個布料市場,大概便只會「掂行掂過」,但若留意鐵絲網上掛著的橫額,便會發現它們並非街邊常見的塑膠防水宣傳橫額,而是用布料縫製的,處處呈現出這個小市集的特色。


七十年代初,布販們主要聚集在汝州街上。政府在1978年需要收地興建地鐵,於是安排布販遷往由球場改建成的「欽州街臨時小販市場」。因當年改建搬遷十分倉促,至今仍能在小販市場內找到一些從球場留下來的痕跡,如豎立在攤檔之間的燈柱、地板留下半個花槽圍邊等等。雖說是「臨時小販市場」,布販們卻由1978年起經營至今——有些是單獨一人守業44年至今,有些則是自小在市場內長大,如今以布販第二代的身份接手經營。「棚仔」地方偌大,原可容納超過190個攤檔,在製衣業蓬勃的七八十年代,布販們會從製衣廠收購多出來的「士多貨」,在這裡以較便宜的價錢出售,顧客既有前來大量選購的山寨廠,也有家庭主婦買幾碼布回家縫製衣物。「後來製衣業式微,大(製衣)廠和山寨廠都搬上大陸,也很少人會再自己造衫——沒有貨源又沒有客源。」從汝州街開始經營至今的東叔說道。


2006年,政府首次提出要清拆「棚仔」,將布販遷往通州街臨時街市,最終因布販反對而不了了之; 清拆計劃在2015年再度提起,擾攘爭持七八年之後,「棚仔」終於要在今個月底清場,交還現有攤位。在清拆事在必行之下,在現存攤位中,有33檔已決定結業離場,另外16檔則接受搬遷至通州街臨時街市繼續經營,但需要繳付比現時較高的租金,空間亦未必能容得下擺放原有的所有布料存貨。「年紀大的通常不會搬過去,因為搬遷、裝修、搭架放布全部都是錢,過去也不知道能做多久。」「這行業本身已經在萎縮,怎能付得起那邊的租金?在這裡我們都是用小販牌,不用交租的。你看這裡那麼多貨,我們叫『發水』,即是能用上攤檔以外的空位擺貨。」


大樹下,搬遷守業與否,各人都有自己的考量。在逗留「棚仔」短短數小時內,仍見到有熟客過來買布回家做新睡褲、新頸巾,有學生買布做功課,有兼做客製布製品的檔主對著衣車趕工,也有「布二代」檔主製作特色布藝品出售。雖說是夕陽行業,但那些在樹蔭、鐵皮屋頂和泛黃帆布下的地方故事,在搬到街市後,都無法再保留的特色。

「我最唔捨得就係呢度啲樹。」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