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9/2022

香港設計之父

#文化藝術 #80年代 #本地設計 #2022年夏季號
大城市有的不只是建築,城市也需要形象;品牌或企業提供的不只是產品或服務,不能或缺的是設計。尤其是,當它們在經歷轉型或創新的階段。

八十年代,香港晉身國際大都會行列之際,不少本地企業或品牌亦步入騰飛的里程,而被稱為「香港設計之父」的石漢瑞(Henry Steiner),不單藉著平面設計讓企業更容易為大眾識別,同時將它們與香港跨越歷史和創新,東西文化結合的特質連結起來。


石漢瑞,奧地利猶太裔,到過維也納、紐約、巴黎等地。1961年他來到香港,由原本合約上計劃好的九個月,變成歷遍這地近61個春秋。由六十年代開始,無數個市民大眾熟悉品牌的企業識別設計,均出自他手筆。客戶橫跨各行各業,不論是金融大企業如滙豐銀行,或是日常消費零售商,如陪著香港人成長的牛奶公司,公司標誌都是他的作品。


即使多年來遊走於各大跨國品牌和家傳戶曉的公司之間,但要令對方接受自己的設計,其實絕非易事,大師如石漢瑞,除了交出一個賞心悅目的設計,還要說服那些對設計藝術相對不敏感的商業管理層認可和接受。因此,石漢瑞總會賦予他的設計、LOGO一些「故事」,例如香港置地Hong Kong Land 沿用至今的標誌,便是以建築物的平面圖,大「H」字入面的橫豎線代表走廊的不同部分。「我總會嘗試使設計有自己的故事(I always try to have a story)。」

作為跨文化主義(cross-culturalism)的表表者,石漢瑞在作品裡引用過多項東方文化的元素。從日常較鮮見的木魚,到我們飯桌上的筷子,甚至古籍《周易》,這些通通都成為他用於設計的囊中物。這些設計,並非只是將東方文化西化,而是站在另一角度,從另一個視角重新審視這些我們視為理應如此,見慣見熟的事物。「希望能夠使之更加稀奇可愛(make it more curious)。」

石漢瑞如今仍然對這個城市保持著一份探索的好奇心,我們又如何?

夏季號《就係香港》以八十年代為主題,專訪並詳盡回顧了Henry Steiner多年來的經典設計。
訂閱詳情

(部分圖片由Henry Steiner 提供)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