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4/2022

被遺忘的阿公岩村

 #維港 #2022春季號

今日不少人前往筲箕灣是為了東大街上的美食,但從前這裡卻是本地打石業、漁業、造船業和工業的重地。與東大街只是幾分鐘步行距離的阿公岩村,便是本地少數仍可以見到石礦場遺跡的村落,也是香港僅餘的寮屋村。

香港盛產「花崗岩」,開埠初期是一個採石重地,吸引世代採石的客家人南下來港,並在筲箕灣定居。1875年,筲箕灣的石礦場便有98個之多,直至1967年才全數停運,而鯉魚門對岸的阿公岩村,便是筲箕灣採石業的中心地帶。




阿公岩村不顯眼、不就腳。依山而建、高低不平的寮屋區,無論筲箕灣區外或區內人,都甚少會走到阿公岩村,即使在旁邊的工廈上班,亦不會貿貿然擅闖民居。寮屋區外還有兩座小廟,幾幢七零八落的工廈,統統自成一角在山坡上。上世紀六十年代當筲箕灣開始重新規劃,阿公岩村卻儼如是被遺忘的區域,寂靜無聲,與五分鐘路程之隔、食肆林立的東大街相映成趣。

根據1841年香港開埠後的首個人口統計,當時阿公岩人口有200人。早年不少香港歷史資料,把筲箕灣東一大片範圍統稱為阿公岩,可見當年阿公岩在筲箕灣的位置舉足輕重。多人聚居之地才會有廟宇,單單是阿公岩內,已有兩座罕見的玉皇寶殿與福德廟,可見這範圍曾經是興盛的小社區。

但現在仍居於寮區村內的居民賣少見少,三代紥根阿公岩的羅村長說,最初定居這裡的是客家人,後來才來了其他廣東人,寮屋也越建越多,變成村落,範圍覆蓋整個筲箕灣山邊,並分佈於聖十字徑村、盛安村、橫坑村、南安坊村、愛秩序村、淺水碼頭村、富斗窟村、花園村、澳背龍村、馬山村和阿公岩村。這些寮屋村後來陸續清拆發展,僅餘下阿公岩村讓人追溯從前的社區歷史。

春季號《就係香港》以維港為主題,深入報導了維港東邊的筲箕灣阿公岩社區的歷史及數十年來區內的人情變化。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