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2022

後花園的對面海

#社區故事 #西貢
說起西貢,我們首先想起的大概都是陽光之下閃閃生光的海、延綿不絕的山嶺,或每逢假日座無虛席的海鮮街。上山下海盡興過後,在海傍享受著迎面吹拂的海風時,你曾否試過忽發奇想,想要搬進西貢,想像每天打開窗就是山和海的浪漫生活?

生活在大家眼中的城市後花園,到底是怎樣一回事?


對面海,顧名思義便是在海鮮街海傍望出去,隔著海對面那堆高矮造型不一的屋,實際上包括了伯多祿村、萬宜漁村、官門漁村和對面海新村等多個村落。雖然往返兩岸的街渡近年已絕跡,但對面海和市中心其實是相連的,由公眾碼頭往海鮮街方向沿著海傍步行,不用20分鐘便會扺達「彼岸」,進入對面海的範圍。告別市中心的熱鬧繁喧,間中只有放學踩著單車的孩童和遛狗的街坊。再拾級轉向山上,不論是官門漁村那群頗有希臘風情的兩層獨立小屋,還是再高一點的萬宜漁村,街坊都紛紛趁著大晴天在戶外空間晾曬衣服。老人們在乘涼、閒談,太陽下山時便把裝著半製成鹹魚的筲箕收回屋內。


如此靜謐愜意的畫面,總令人錯覺以為這裡和新界很多鄉郊地方一樣,村民世世代代紮根此地,有誰會想到他們其實在上世紀70、80年代始流陡遷至此地?戰後人口膨脹加上工業發展,經歷1963和1967年水荒,曾經要每四日供一次水,令當時的政府決定在西貢半島南岸和糧船灣洲的海道興建萬宜水庫,解決供水不足的問題。水庫工程封閉了附近一帶漁民賴以為生的水道,被嚴重影響生計的漁民,最終獲分批安置在萬宜漁村和官門漁村兩群設計迥異的房屋。


回到當下,住在西貢市中心邊陲,現實是怎樣的生活?綠色專營小巴是這裡來往市中心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很多村民都慣以單車代步。因交通不便和西貢區內沒有太多就業機會,不少年輕一代都遷出市區,剩下家中老人家留守。房屋依山而建,每一級樓梯對行動不便的老人來說都絕不輕鬆,需要家人、社工或義工的協助才可順利出門。但相比起市區,除了居住空間較為寬闊,眼前的一片海,對很多原是漁民出身的老人家依然別有一番意義。在這裡生活的人,或者因為有著相似的背景,鄰里關係較為緊密。小朋友早上返學會向鄰居伯伯婆婆說聲早晨,剛回村的主婦碰上老人家亦會幫忙一同把裝有鹹魚的筲箕收起。


早年建成的對面海街市已空置多年,要買餸和日用品的話通常會到市中心市場路一帶的舊墟。舊墟裡的小巷由商住兩用舊樓縱橫交錯而成,很多店舖多年來面貌變化不大。士多、雜貨舖、五金舖和單車舖滿足居民日常需要,而粥店和茶餐廳也有不少街坊捧場客。近年小巷處於新舊交融中,當一些老店因店主年事已高或過世而不再營業,同時亦多了年輕小店進駐,有雅緻的獨立書店,也有一些特色選物店,吸引更多遊人走到巷裡一探究竟。

空置多年的對面海街市,正式關閉後最近終於改為提供安老家居支援服務用途,而旁邊的一段樓梯亦加設無障礙通道,照顧附近長者需要;與此同時,隨著西貢公路擴闊工程部份路段竣工,輕微舒解了長年塞車的問題。這個不斷在變化的後花園,又可會是你理想的宜居地方?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