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街道狹窄且人多,平日走在鬧市街上已然感到擠迫,行經交通燈口不時要說聲「唔該借借」,才能側身穿過候燈的人群;下雨天時每人再頂著一把雨傘,便不只是找縫隙過路那般簡單,而是一場互相遷就閃躲、鬥智鬥力、需要集中精神的一場遊戲,才能「護己護人」,不至於被「無眼」的傘尖插到。
路上擔遮固然有一番學問,但其實從開遮到收遮,乃至如何放遮也講究幾分禮儀。香港狹窄的豈止是街道?上下班時段登上公共交通工具總是肩碰著肩,擁擠不堪;走進餐廳坐下,桌子之間距離亦不多,走到哪裡還是要思考如何處理放置還在滴水的濕雨傘,才不至於影響旁邊的人或弄濕其他座位。即使是遊走於唐樓林立有騎樓簷篷的舊區,或行人天橋橫佈的新市鎮之中,走在有蓋地方時間或需要斜舉著雨傘才能避過橫風橫雨,那麼如何舉遮才不會影響其他人?走進行人隧道時又需否收遮?上落車開收遮時要注意什麼?在香港生活,你又能說出多少擔遮的不成文規定?


例如舉著雨傘走在街上,迎面走來同樣舉著雨傘的人,並排時便應「一高一低」,一人舉高,一人按低,才不至於相撞,還要留意舉高按低時會否碰撞到其他人的雨傘;又例如落車或步出室內地方開遮時,應留意別向著其他人打開,不然傘上的水珠便會全數灑到別人身上甚至面上。即使是簡單舉著雨傘在街上走,亦要留意不要把雨傘托在肩膊上以空出雙手低頭看手機;拿著濕雨傘上車或進入餐廳,不放在旁邊座椅上該是基本禮貌,不然之後誰也沒法坐下。說擔遮要考牌或者有點誇張,在這裡一一列舉規矩也甚為滑稽,畢竟沒有一套標準做法和答案,但當中最重要的是一份設身處地的禮貌,不至影響到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