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2022

擔遮要考牌?

#人文專題 
落雨天,擔遮也需要考牌?

從五六月的梅雨季節,走到七八月的炎夏雨季,不時嘩啦嘩啦地持續下一星期的雨,今年總有種雨下得特別多的感覺,但翻看雨量紀錄,除了五月以外,六七月的雨量還是比同期正常值為低。近日颱風木蘭來襲,伴隨而來的雨帶雨勢之頻密和盛大,更是經常出現這邊廂以為雨勢轉小能出外,那邊廂剛下樓卻又下起傾盆大雨的情況,只好冒著變成「落湯雞」的可能,在雨中頂著雨傘匐匍前行。即便平日寧願淋少少雨也不喜歡擔遮的人,也不得不提醒自己每天帶遮出門口。


香港街道狹窄且人多,平日走在鬧市街上已然感到擠迫,行經交通燈口不時要說聲「唔該借借」,才能側身穿過候燈的人群;下雨天時每人再頂著一把雨傘,便不只是找縫隙過路那般簡單,而是一場互相遷就閃躲、鬥智鬥力、需要集中精神的一場遊戲,才能「護己護人」,不至於被「無眼」的傘尖插到。

路上擔遮固然有一番學問,但其實從開遮到收遮,乃至如何放遮也講究幾分禮儀。香港狹窄的豈止是街道?上下班時段登上公共交通工具總是肩碰著肩,擁擠不堪;走進餐廳坐下,桌子之間距離亦不多,走到哪裡還是要思考如何處理放置還在滴水的濕雨傘,才不至於影響旁邊的人或弄濕其他座位。即使是遊走於唐樓林立有騎樓簷篷的舊區,或行人天橋橫佈的新市鎮之中,走在有蓋地方時間或需要斜舉著雨傘才能避過橫風橫雨,那麼如何舉遮才不會影響其他人?走進行人隧道時又需否收遮?上落車開收遮時要注意什麼?在香港生活,你又能說出多少擔遮的不成文規定?


例如舉著雨傘走在街上,迎面走來同樣舉著雨傘的人,並排時便應「一高一低」,一人舉高,一人按低,才不至於相撞,還要留意舉高按低時會否碰撞到其他人的雨傘;又例如落車或步出室內地方開遮時,應留意別向著其他人打開,不然傘上的水珠便會全數灑到別人身上甚至面上。即使是簡單舉著雨傘在街上走,亦要留意不要把雨傘托在肩膊上以空出雙手低頭看手機;拿著濕雨傘上車或進入餐廳,不放在旁邊座椅上該是基本禮貌,不然之後誰也沒法坐下。說擔遮要考牌或者有點誇張,在這裡一一列舉規矩也甚為滑稽,畢竟沒有一套標準做法和答案,但當中最重要的是一份設身處地的禮貌,不至影響到別人。


下雨天的鬱熱黏滯,或許無法排解,惟路上沒有遇上「沒考遮牌的人」, 至少不會令心情鬱悶。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