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2022

窗後巷

#社區故事 #銅鑼灣 #小店
能屈能伸向來是香港人的特色,當空間越小,創意卻越大,只要細心觀察,便會發現後巷不一定都是擺滿大垃圾桶、滿地煙頭的地方。

在十九世紀,香港的唐樓均是採用「背靠背」建築方式密密麻麻地興建,因而在鼠疫爆發時成為疾病蔓延的主因之一,促使政府更改建築法,規定今後樓宇之間需有後巷,以改善通風效果和衛生情況。來到今日,後巷除了方便行人(在繁忙的觀塘區,各條後巷便是穿梭各區內主要街道的小路,地上更劃上標記指示,告知後巷能通往哪條街道),也演變出各種用途,既成為上班一族吸煙或清潔工人蹲坐的喘息空間、電單車的停泊勝地,也是街頭藝術家的塗鴉天地,在某些地區或會看到街坊用心經營的植物外牆。

在銅鑼灣霎西街其中一條後巷,牆壁同樣佈滿塗鴉,牆身水管上擺放著數列不同設計的玻璃瓶,插著植物乾花,偶有附近上班人士走進後巷唞唞氣;旁邊的地鋪更將原本千篇一律的地產舖玻璃幕牆,改裝成一組像木頭車檔口的裝置,開店時拉起「木門窗」便形成簷篷,再把各式各樣的木頭桌椅擺放出來;牆上兩塊丟空的廣告燈牌亦用黑色膠帶封起,一塊寫上店鋪的開放時間表,另一塊則交由到訪店鋪的人寫上詩詞。

「窗後巷」@windowandalley將只有幾十平方呎的後巷舖面,延伸活用打造了一個窄小而溫馨的創意空間。附近上班的人,有時會借用店舖的木凳,搬到後巷內的位置坐下休息;也有碰巧走過又留意到小店的人,會看看店內的選物選書和展覽;而特意前來的客人更早已習慣來到這裡,三三兩兩坐下看書聊天聽歌,各自享受無人打擾的悠閒時光。到了晚上,這裡偶或聚集一群人一起塔羅占卜、圍爐讀書、閒聊空想、音樂表演,甚至有修眉服務,不同的人都能為這個地方帶來新的活動、新的意義——只要「木門窗」打開成簷篷,這個窗後巷空間亦隨之開啟。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