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2022

最年輕的古蹟

#大會堂 #保育 #中環
當城市發展不斷推倒又重來,人們來又去之間,有些建築則益發低調,甚至被後人逐漸淡忘,卻始終盛載著城市的記憶。1962年落成的香港大會堂,剛剛獲古物諮詢委員會通過列為法定古蹟,成為香港「最年輕的古蹟」。它不單止是本地少數留下來的現代主義歷史建築,更是一面映照著香港是怎樣一路走過來的鏡子。

開埠以來香港政府甚少興建大型公共建設,華人的生活亦與外國人隔絕。第一代大會堂於1869年由上流社會建設,但只是外國人和少數華人的社交場所,更於1933年遭到拆卸。

戰後百廢待興,雖然社會上曾出現興建新大會堂的聲音,但始終並非各界最切身關注的議題。直至1950年,在港府宣布的中環填海計劃裡,預留一片土地用作興建新大會堂。大會堂的設計圖則歷經修改,參考了當時不同民間團體的意見,設有大堂、劇院、音樂廳、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陳列室等。


六十年代,香港製造的產品開始出口到海外,經濟起飛帶動中產階級興起,人們開始對生活質素和文化有更高的追求。大會堂內有本地最早期的公共圖書館、擁有出色音效的音樂廳、曾引進古今中外藝術的劇院,以及舉行過無數本地及外國藝術活動的高座展覽廳等,不但成為香港文化藝術的搖籃,將本地華人與西方文化生活的距離拉近,更令香港開始令國際社會接軌。昔日的官式活動,由英國皇室訪港到港督就任,乃至多次選舉點票,亦在大會堂進行,見證著香港回歸前的政治發展。

「人類必須工作,但他們也要可以在自己建立的城市裡蹓躂,他們必須在此地生存,並能表達他們的意願。」時任港督柏立基在奠基典禮致詞時曾如此說道。但60年過去,中環天星碼頭搬遷、說好的皇后碼頭重建仍未兌現,現在的大會堂變成儼如孤島般,被定格在昔日的生活。


《就係香港》在創刊號第一期,便以Revisit Rethink Recreate,大會堂做主題,逾100頁的故事中,重溫了大會堂怎樣出現;邀來各界專業人士一起再思大會堂的建築保育、空間活用、如何與其他文化場地互動,及推動香港未來的文化藝術發展;還有一眾本地平面設計師以logo design思考如何rebranding大會堂,以及多位創作人、創意單位及專業權威就建築/公共空間/圖書館和音樂廳的再造建議。大會堂標誌著香港經濟的起飛,城市邁向現代化,成為不少香港人的美好回憶;但在保育不變同時,如何讓她更適切於當下及未來的需要,重新連結香港人的生活,是我們同樣關心的。

「香港大會堂」掛畫系列詳情按此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