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天起M+便會向每位訪客收取$120(港幣,下同)的標準入場費,館內大部分展品內容維持不變,直至2023年2月起才會陸續換上新的展覽,惟西展廳和潛空間展廳位置,換上了為一週年籌辦的展覽《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乃是這名深受歡迎的日本藝術家在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最大型的一場創作回顧展。展館以多幅藝術家在不同時期所畫的「自畫像」為起點,圍繞著六個主題「無限」、「積累」、「全面連結」、「生物宇宙」、「死亡」和「生命的力量」,展出近200件作品,展示她迄今為止長達80年創作生涯中的創作特色,帶領觀眾認識她的個人經歷同時,並從作品中一窺當時的社會狀況。色彩繽紛的圓點花紋、重複的物體形狀,覆蓋繪畫在不同物料之上,呈現出藝術家腦海中那個用無限圓點堆砌連結而成的幻像世界,而地下大堂和B2潛空間亦另設草間彌生為今次展覽委約創作的作品。若要觀看這個特別展覽,觀眾需要購買另設的門票$240,持票可以同時參觀M+內的其他展館。


一直以來,本地的公共博物館及藝術館,以至大館的藝術展覽,不少都免費或者只收取少量入場費用;偶爾碰上館內的特別展覽,收費亦不多於$100。2019年中,大館當代美術館舉行日本藝術家村上隆大型個展,入場費為$75。今年6月開幕的香港故宮博物院,成人標準門票為$50,小童、全日制學生及60歲以上長者的特惠門票則為$25 (特別展覽的成人門票為$120;特惠門票 $60 )。而近年也相繼出現一些由私營機構籌辦、運用VR 和AR等數碼科技創作的藝術展覽活動,需要收取門票,例如這段時間在西九文化區文化廣場特別搭建的體驗館內舉行的莫內展覽,以360度燈光和原創音樂設計的沉浸式體驗,每位成人票價是$288(小童每位 $238) 。那麼觀眾對於M+的草間彌生展收取$240入場費,反應又將會如何?票價策略對於M+未來的訪客量,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隨著M+在去年開幕,整個西九文化區的周遭配套和氛圍,在這一年間其實也經歷了很大的改變:咖啡店、食肆、美食車逐一進駐,苗圃公園、竹翠公園內不時舉辦大型戶外表演和音樂活動,平日和周日的人流都不絕。隨著「0+3」措施展開,距離真正開關的日子或許不遠,屆時的M+和西九文化區終於「面向世界」,真正接待遊客,當中需要考慮的因素也許更多更複雜,例如距離地鐵站近15分鐘的路程能如何更方便訪客、2023年起相繼換上的新展品,又該如何展示廣度和深度等等...才能更鞏固「亞洲視覺文化博物館」的定位呢?


隨著近年公眾對於藝術活動的關注和興趣的提升,本地的藝術場地及活動越來越多樣化,同時亦帶來更大的競爭。M+一周年帶來新展覽,迎來新挑戰,但隨著年來M+和故宮文化博物館等西九藝術地標相繼開幕,對於2018年開幕的大館、今年慶祝60周年的香港藝術館(MOA)、以至1977年成立的香港藝術中心及本地其他文化藝術場所,也帶來了新的刺激,各個機構的定位、策展方向會否因而有所調整?又如何提高觀眾入場的吸引力?
明天將迎來新一頁新開始的M+,你會買門票入場支持嗎?你對邁入第二年的M+,以及本地其他文化藝術場所,又有什麼期望呢?
明天將迎來新一頁新開始的M+,你會買門票入場支持嗎?你對邁入第二年的M+,以及本地其他文化藝術場所,又有什麼期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