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2022

盂蘭節

#人文專題 #節日習俗
疫情反覆已近三年光景,有多少傳統習俗儀式還能夠好好延續保留呢?

小時候不懂什麼是盂蘭節、盂蘭勝會時,只記得每年總會到家附近的籃球場,在大戲棚下排排坐看大戲,又會拿細細包的米回家,在家裡幫忙摺金銀紙;升上中學以後沒再跟著家中長輩參與盂蘭勝會,倒是上學途中總會經過籃球場,每年都會目睹著球場內搭起花牌棚架。儘管都是自小熟悉的風貌習俗,卻從不知道儀式背後的各種意義,更沒留意這是每年農曆七月的傳統。


疫情下,各區籃球場、遊樂場早變成佈滿藍色帳篷的臨時檢疫站,無論是年宵市場還是盂蘭勝會,都甚少有機會舉辦,只好拿著網上搜到的各區盂蘭勝會時間表,逐一前往碰碰運氣——雖說盂蘭節是在農曆七月十四日(亦有說是在十五日),但事實上各區會在整個農曆七月輪流舉辦盂蘭勝會,各主辦單位早定下各自的固定日期,每年舉辦三至四日,故從月頭到月尾都能看到盂蘭勝會的蹤影。然而今年遊走數區,最後才在橫頭磡和詩歌舞街遊樂場後的天橋底下,分別看到戲棚和祭壇儀式等。


若不是看到隱約在風中揮動的旗幟和聞到熟悉的燒香味,在看到空蕩蕩的詩歌舞街遊樂場時,大抵會以為今年沒有舉辦盂蘭勝會,而錯過了隱藏在行車天橋底下的祭壇,和一眾特意在中午和下午時分前來參與祭祀儀式的潮州街坊 。雖然今年只簡單舉辦祭祀儀式,有份協助籌辦的莊先生分享過去的經歷,「往年我們都是在(遊樂場)裡面(舉辦)的,上年都有搞,今年疫情實在不穩定,不批准在遊樂場搞,只可以在天橋底這邊。以往搭戲棚會做神功戲,做足三晚,每晚做一至兩齣戲,有一晚還會擺二、三十席,邀請其他區的鄉會成員、街坊一齊食飯,拜神前會食齋,拜完神就可以食葷。不做大戲就連『大士爺』都不用拜了,但其他拜神燒衣、經師誦經、派平安米這些,還是會保留繼續做的。」


另一邊廂的橫頭磡如常搭起大型花牌、佈滿各種祭祀用品,又設起孤魂臺和大士殿,分別普渡孤魂野鬼和供奉掌管眾鬼的大士爺。盂蘭節的歷史起源眾說紛紜,信奉佛教和道教的各有不同見解,卻也離不開拜祭先人、顯孝道、普渡眾生、供奉野鬼的寓意——仔細看街坊們燒祭的一袋袋衣紙,亦會見寫上家中先人名銜,而在街頭偶爾看到的燒街衣、又或在盂蘭勝會期間舉行的「拜好兄弟」儀式,則是專門普渡各方「好兄弟」。莊先生說潮州過節拜神的祭品總是大同小異,離不開雞鴨鵝、乳豬,亦見有粿品、水果、糕點等。雖然拜「好兄弟」儀式是在平日下午二三時進行,但詩歌舞街仍然聚滿近三四十名街坊一同拜祭,先是逐一在各樣祭品上插一炷香,再讓街坊們各自在祭品前上香後,便一同在祭品、祭壇拜拜走一圈,便告禮成——是以祝願眾人、各先人野鬼事事順境,是求一份安心,亦是延續一份傳統。

希望疫情快點過去,明年盂蘭再來勝會。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