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2022

島和山地的第二春

#歷史遺產 #沙頭角 #離島
對於自小生活在城市的人,交通不便的邊緣地帶總有份神祕感:明明仍身在香港,電話卻常自動換成內地的網絡供應商,也沒有隨處可見的便利店、超市、商場……一切脫離我們日常的慣性,但置身其中卻有種像孩童探索未知的期待。

近日沙頭角碼頭開放,遊人除可一嘗踏足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便劃為禁區的沙頭角碼頭,也可在碼頭撘船到荔枝窩、吉澳及鴨洲等昔日傳統村落,船程相比在馬料水碼頭出發短了不少。


「慶春約」七條客家農村之一的荔枝窩,自 17 世紀便已有人定居,以務農為主,擁有優美的客家風格建築群。因地處偏僻,出入必須乘船渡海往來沙頭角禁區,或者步行前往大埔烏蚊騰。隨著六十年代後本地農業式微,村民陸續搬到市區或移居海外,數百年的村落傳統文化一度有湮沒危機,直至近年回流的村民透過修復古建築和復耕稻米去復村。但亦正因為交通不便,青山綠水,村落原生態也難得地得以好好保留。


至於和荔枝窩相對的吉澳和鴨洲,在五十年代香港漁業蓬勃時曾風光一時,居住過千人。鴨洲最為人熟知便是其形似鴨眼的海蝕洪。六十年代開始,鴨洲八成人移居英國,而吉澳不少漁民則獲安置於鄰近的沙頭角居住。島上如今大部分房屋早已日久失修,沒人居住,學校亦於十多年前停辦,只剩碼頭附近的吉澳大街上尚有兩三間家庭式的餐廳冰室,逢週末營業數個小時,做遊客生意。


隨著沙頭角碼頭開放,禁區亦可能陸續解禁,時間之輪在這些傳統村落再一次轉動,轉向未知的方向。交通更便利可會吸引更多原居民回來復村?吉澳大街上的空店會否被入替取代?平日週末會否如其他離島如長洲、南丫島般擠滿遊客,改變了原來的樸素風貌?

島和山地迎向「第二春」,再一次盛載人各式各樣的想像。




❈香港傳統村落系列掛畫詳情
❈「剩餘的肉身」鴨洲和吉澳系列明信片詳情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