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80年代後本地商場蓬勃發展而變得普及的food court,不論過去或現在,是否由連鎖飲食集團經營都好,都慣常網羅了多國菜式,加上煎炒煮炸炆燉蒸焗各式煮法甚至鐵板燒都有,大包圍式滿足香港人的不同口味,以多元化體現香港「美食天堂」的美譽。
儘管有人笑說這些「微型美食天堂」裡的食物大多是「貴價頹飯」,但另一方面,香港不少food court都是以短期租約方式和餐廳合作,所謂適者生存,小小一個food court裡面餐廳的頻繁更迭,就可以看到大眾口味的潮流變化:多年來漢堡包薯條等快餐始終是food court的常客;鐵板燒牛肉飯曾經風行一時,而海南雞、按重量計算的牛扒、手工啤和水煮魚等近年亦愈受歡迎。


但今日愈來愈多人對於食物不再只追求「飽肚」和「好味」,也開始留意食物的來源,甚至生產過程背後的價值觀。一些新式food court會因應目標客群的喜好和習慣而在食材、裝潢和服務上更講究。像最近位於鰂魚涌太古坊新開的KIN Food Halls,顧客群主要是附近白領一族,便嘗試透過環保海鮮和再生農產品等食材,建立對自然環境友善的形象。吃什麼,不再只是ABC餐的選擇,更是價值觀上的自主選擇。
除了「有得揀」,「有得坐」絕對是香港food court的重中之重。在寸金尺土的香港,food court從來都不單純只是進食的場所。沒有最低消費和用餐時間限制,讓這些地方存在更多可能性,成為城市中另類的社交及休憩空間。難得和朋友相聚想有地方坐久一點?瘋狂購物後想有地方讓雙腳歇一歇?純粹等人或打發時間?相對於公園的日曬雨淋、圖書館的絕對安靜和商場其他餐廳的消費門檻,food court的吸引力便不言而喻。
平日下午深水埗的街坊food court裡,總有拿著報紙的老人家和傾project的學生;午飯時分的商業區food court,會坐滿從辦公室解放出來的上班一族;油麻地鬧市內的food court,放工後便成為年輕人三兩成群打發晚上的時光的地方——遊走在不同地區的food court之間,雖然在使用者和功能上有別,但都不約而同地反映香港人一直對空間的渴求。


有說Food court的「頹」並不單是指食物的質素,也指類似快餐店格局的裝潢設計予人廉宜之感。隨著大眾「相機食先」的打卡習慣,愈來愈多food court更著重空間營造,在燈光、座位、擺設花上更多心思,也有新式food court會舉辦大大小小的活動,希望成為促進不同人交流的hot spot。例如前身是普慶戲院的逸東酒店,位於地庫的food court便自設電台,定期邀請不同界別的人現場進行訪談節目或DJ打碟,亦舉辦攝影展和社區派對等,令人在食物以外得到更多。
不同的飲食空間,都見證著同一城市裡人們對食物、空間要求以至生活習慣的轉變。當下,你心目中的完美food court又是什麼的樣子?
不同的飲食空間,都見證著同一城市裡人們對食物、空間要求以至生活習慣的轉變。當下,你心目中的完美food court又是什麼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