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城市的一面鏡子。

因疲憊而愈眯愈小的眼睛是海、不停掉了又長的頭髮是建築、黑眼圈是長年淤塞的紅隧和屯公……連走路的節奏都在不知不覺間和城市一樣,越走越急。人不斷改造城市的面貌,但城市的景物同時又影響著你我他的成長。人和城市,相附相生。


在虛構中我們看見真實。不論是陳慧 @bookcatapple 寫於回歸一年後的《拾香紀》還是蔣曉薇 @hiumeichm 在2016年發表的《家寶》,書中女子們生於斯,長於斯,她們的人生總和城市的身影交錯、重疊。位於九龍城區加多利山的嘉道理道,街上的路人依稀,和山下太子道西的熱鬧成對比。隱沒在林蔭和圍牆之間的是一幢幢低密度大宅,門牌大多都只低調地標示街道號碼,沒有名字。《拾香紀》主角連十香一家在戰後白手興家致富後,便住進了嘉道理道的雙連單位。經歷家中各人的離離合合、每日沿著嘉道理道向下走到太子道西為父親購買一份《新晚報》,都成了她一生短短22年成長的路。若果她能活過97大限,也許便能遇上後來住在這裡的哥哥張國榮?


一個地方就算本身是多普通,只要摻雜著對珍重的人的回憶,就是獨一無二。觀塘雲漢街和瑞和街交界的一個小公園,對家寶來說便永遠都有一抹白蘭花香氣。獨力撫養她的嫲嫲,總愛帶著小時候的她到公園拾起朵朵白蘭花,用葉子包好,再拿到同仁街擺賣。在走過那條花徑不知多少遍後,她長大了,嫲嫲卻老得再記不起什麼。沿著雲漢街的長命斜向上走,有一幢建於60年代的唐樓南僑大樓,入口隱身在車房之間。唐樓沒有電梯,住在裡面的家寶和其他鄰居回家都要拾級而上,樓梯間便成了樓上樓下街坊休息回氣時共處閒聊的空間,建立關係。由從前被嫲嫲趕出門後無容身之所,到之後自己要獨力撫養女兒囊中羞澀,鄰居們總在家寶需要幫助時出現。


十香未能活過97大限,家寶在千禧年亦已生下一女,但我這個90後的巨嬰,卻依然在連十香和連家上下看見家中阿姨舅父們的故事,也曾和家寶一樣失戀時在天星小輪上痛哭流淚。有燈就有人,但反過來也可以說是有人才會有燈亮起。大環境變化影響著在底下的人,但不同世代你我他交疊而成的命運,不也正正構成了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