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食五月糭,寒衣未入櫳。」近日天氣溫度再度反覆升跌,加上疫情下留在家中時間更多,今年冬天家裡溫暖被窩用的厚被毛氈,或許比外出穿的羽絨厚外套更為重要。羽絨被、絲綿被、人造纖維被……市面上保暖床被琳琅滿目,既輕便又足以保暖,舊式親手「彈棉花」、「打棉胎」製作的厚重棉胎,在香港早已買少見少。




「打棉胎」是一門費時、花心思的傳統手藝,昔日師傅們利用木槌、彈弓等工具「彈棉花」,以平均力度打鬆棉花,再逐層鋪好棉花,然後拉線或鋪紗,還要磨棉定型,最後釘被,每個工序都需要花上不少時間。陳舊的棉胎更可以透過加工彈制回復原貌。然而,隨著工序逐漸機械化,羽絨和絲綿等輕身物料變得普及,各地的手工棉胎店已甚少繼續營業,香港亦不例外。
位於筲箕灣電車總站旁的賴慶記棉胎,於1954年開業,至今已將近70年。店內老闆和老闆娘年事已高,早已不再接下棉被訂單,在店內親手打造棉被,如今只保留製作木棉枕頭。「枕頭和棉被用的棉可是不一樣的。枕頭用的是木棉,棉被用的是棉花——棉花又分很多種,有印度棉、內地棉……製作棉被就看你想要多厚重,三斤又可以,五斤又可以,都是段斤計算。我們沒有再做了,現在要找手工制棉胎,可能要去上海才能找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