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的殖民歷史長達156年,不但匯聚來自不同國籍及種族的人在這裡生活,在港九各區,至今仍保留一些充滿歐陸色彩的建築,而遠離鬧市商業區的港島南區,更是不少人眼中別具異國情調的地區——石澳的「歐陸風情」彩色小屋、猶如「英式小鎮」的淺水灣酒店、充滿「歐美悠閒」的赤柱大街和海傍等......這些地區相比起購物商場、維港海傍和主題樂園等地方全新打造的「聖誕小鎮」,可能更具異國情調,同時擁有一份前者沒有的歷史感。


除了一幢幢殖民風格建築,這些地方的「異國情調」也在於當地曾經發生的歷史故事。沿著海傍走過赤柱大街,由為人熟知、糅合中西式建築風格的美利樓,走到隱藏在大樹下的赤柱郵政局,門口還安放著舊時英式郵箱和郵票機,海邊則有和美利樓一樣由原件重置、全以英國鋼鐵打造篷頂的卜公碼頭。
在英人佔領香港的首年(1842年),曾進行了首次人口普查,當時維多利亞城還未建成,赤柱仍是香港島的首府,共有二千人居住,佔超過四分一人口。即使後來的政經中心遷到港島北部中上環一帶,但港島南區多個海灘及周遭地方,仍然被外國人視為儼如南歐意大利Riviera般的渡假勝地,可以緩減香港夏季的濕熱暑氣,且遠離人口密集的維多利亞城。當時除了淺水灣建起經典的舊淺水灣酒店外,赤柱亦是不少外籍人士的住宅區,同時保留著軍事據點的重要角色——在赤柱村道上以英式平房風格建造的舊赤柱警署外,在東頭灣道和黃麻角道沿途一幢幢低密度住宅之中,夾雜著赤柱砲台和赤柱軍營,以及1923年便在赤柱建校,以Art Deco風格建成的聖士提反書院等,這些十九世紀中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之間興建的殖民建築,都分別被列入法定古蹟或歷史建築,也見證了香港歷來軍事防衛,尤其是四十年代初日軍攻港及香港保衛戰的一段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