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感覺像是陷入漩渦之中的旋轉樓梯,除了值得打卡以外,旋轉背後隱藏了什麼美學和智慧呢?

中環大館內的水泥旋轉樓梯、M+的純白木製旋轉樓梯、茶具文物館的八角形螺旋樓梯......旋轉樓梯因其簡約的流線型設計而成為不少當代博物館、藝術館的「常客」,而以水泥、原木、鋼材等製成的旋轉樓梯各有不同風格特色,放置於館內,與其說是當作設施使用,或許更像是一件藝術品,吸引不少人特意前來欣賞或打卡。如大館的旋轉樓梯總有不少人圍在頂層俯瞰或拍攝,而M+的純白樓梯其實並不開放通往館內任何地方,卻有長長的人龍等候站在樓梯之上拍照留念。


旋轉樓梯並非新穎的設計,外國不少歷史建築或美術館都會看到它的蹤影,同樣地在香港現存一些英殖時期的古蹟亦能找到當年的旋轉樓梯。位於西營盤第二街的西區社區中心(即舊贊育醫院),建於1922年,樓高四層而正中央仍然保留原本的旋轉木樓梯和銅製扶手。傳統旋轉樓梯最大的特色在於節省空間,一般只需要在樓梯中間興建一條支柱作垂直支撐,不需要佔用太多的空間—香港天文台在1907年在尖沙嘴黑頭角興建、作報時及懸掛風球訊號的訊號塔,塔內亦有一條垂直修長的純白旋轉樓梯,方便當時的工作人員於塔內上落。


利用有限的空間,實現無限的可能,向來是香港人在地方營造和設計上面對的挑戰,而華實兼具的旋轉樓梯在成為打卡的「藝術品」之外,更是一種空間應用智慧和創意。當年建築師何弢設計香港藝術中心之時,選擇以三角形代替傳統的四方設計,就連後樓梯亦採用三角旋轉的方式,打造垂直的空間;中環美利道和花園道交界的天橋,亦利用旋轉樓梯接駁到地面,更成為了不少廣告和MV的拍攝勝地;美孚新邨內亦有三條旋轉樓梯,配以木製扶手,方便居民通往平台商店;還有巴士早年的樓梯都是以旋轉式設計,後來新型巴士才轉為較安全的直梯。


你生活的社區中,也有隱藏著一些不為外人所知的旋轉樓梯嗎?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