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6/2022

公廁浴室

#街道建築 #上環 #西營盤
公共廁所是香港公共建築中為數最多的類型,分佈全港,你又可知道香港至今仍有單設沐浴間的公共浴室,以及結合公廁及浴室的公共浴廁呢?

本地西式公廁的源由可以追溯至19世紀末。1894年香港爆發鼠疫,疫情最嚴峻的便是如今上環太平山街一帶。當年太平山區人口稠密,但衛生環境惡劣,唐樓一幢連著一幢,採用「背對背」的建築設計,導致居住環境沒有充足光線又未能通風,令疫情加劇。當年政府下令清拆太平山區,「火燒太平地」後,在原址興建卜公花園,又規定樓宇間需留有後巷空間,同時亦陸續在該區開始興建公廁和垃圾站,避免市民隨意在後巷便溺或丟棄垃圾,並在1897年首次訂立《公廁條例》,訂明公廁規格,確保公廁環境衛生。若遊走於中西區一帶,不難發現沿路都設有公廁,而不少都採用特色建築設計,衛生環境亦十分不俗,例如位於醫院道的公廁,位於食物安全中心地庫,便採用堅固的大麻石,以米黃色為主調,本身就是歷史古蹟。



近日完成翻新工程的上環磅巷公廁,更是鼠疫後全港第一個公共浴廁。簡潔的現代建築,翻新後由原來的粉紅色換上一身素白,外牆更添上充滿設計感的黑白瓷磚作裝飾。20世紀初香港制水停水等情況比比皆是,居住在唐樓較高層的住戶大多都沒有食水供應,故除了公廁外,當年政府亦興建臨時浴室方便市民。1904年在上環磅巷興建的第一個公共浴廁同時提供公廁和浴室設施後,政府亦逐步改善中西區以至香港各區的衛生情況。時至今日,香港各區仍保留不少公共浴廁和公共浴室——現存有24個浴廁散落港九新界甚至離島,和兩個公共浴室分別位於西營盤第二街和大角咀晏架街。浴廁和浴室會根據季節提供冷熱水供應,至今仍有不少露宿者、流浪漢以及附近居民在運動後使用。


磅巷公廁浴室旁邊便是長滿古樹的古老行人樓梯,居民可以由醫院道沿樓梯下行到荷李活道及水坑口街。與公廁為鄰的還有逾170年歷史的百姓廟(又名廣福義祠),以及多家香港早年的私人廟宇(如水月觀音堂等)。對附近街坊居民而言,公共浴廁浴室和各式廟宇,不單是歷史悠久的建築,亦盛載了太平山社區獨特的歷史和回憶。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