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下,離島成為了大眾週末短暫遠離城市煩囂的「旅遊勝地」,偶爾與朋友們租住民宿休閒度假,在附近沙灘海堤觀賞日落日出;近年更多了年輕一代選擇搬進離島,每日坐船到港島上班。或比從新界坐車到港島還要快捷且不會塞車。除了一棟棟兩三層高的村屋或水上棚屋外,離島其實還興建了不少公共屋邨和居屋屋苑。
自八十年代起,為了安置部分離島區內受清拆影響或正在輪候公屋的居民,政府陸續在離島興建公共屋邨,建成入伙時間依次為大澳龍田邨(1980年落成,1995年時再興建龍田邨二期)、長洲長貴邨、梅窩銀灣邨和坪洲金坪邨。當時在離島興建的公共屋邨不少特別採用「鄉村型」建築設計,樓宇高度較矮,提供的單位總數亦較少——如大澳龍田邨所有樓宇只有三層,全是一木梯兩伙;而梅窩銀灣邨每幢樓宇的層數不一,最矮六層,最高則有十三層,以配合島上其他建築物的高度。
高度之後,離島公共屋邨在外牆顏色、屋頂設計等亦有別於市區的公共屋邨——坪洲金坪邨大廈顏色鮮豔,採用橙黃、湖水綠、紫藍等顏色;長洲長貴邨則參考傳統中式建築,邨內設有牌樓、拱門等設計,讓這些公共屋邨更能融入離島的氛圍。
踏進梅窩的銀灣邨,邨內整體氣氛恬靜,只偶爾看到有居民步過走廊,或慢慢踱步上樓梯到達自己的樓層。作為早期離島屋邨之一,銀灣邨內樓宇並沒有大閘,而四幢樓宇之間更設有天橋互相連接,能夠隨意穿梭,就如舊式屋邨之一的西環邨般;加上走廊不時掛著衣服被單等,在柔和的蝦肉色建築內,營造了一份日常溫馨的社區氛圍。
銀灣邨的邨名乃至邨內樓宇命名亦與梅窩息息相關。銀灣邨取名自屋邨旁邊的銀礦灣,而因島上的河道被稱為「銀河」,邨內四幢樓宇亦分別以「日月星虹」命名——銀日樓、銀月樓、銀星樓、銀虹樓,為這座離島屋邨增添多一分島嶼情調。




上:梅窩銀灣邨;下:大澳龍田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