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皇帝」曾灶財的墨寶再現,又再次引起公眾對公共藝術及保育的關注。這些被形容為城市塗鴉始祖的筆觸,到底書寫及記載了什麼?又應如何保存?
在2007年離世之前,曾灶財(財叔)曾在九龍多區街上的郵箱、交通控制箱、燈柱、牆身等留下不同內容的書法大字宣示自己「九龍皇帝」的身分。佈滿整塊牆壁、箱面、柱身的文字或大或小排列方正,夾雜著一些古今人名和地方名,卻從沒任何標點符號。多年過去,墨寶從街頭走進博物館甚至國際藝術展,雖曾引起有關是否真正書法藝術的爭論,然而無可否認,財叔的墨寶成為了香港城市街頭特色的一部分,而這些看似毫無章法的文字背後,亦反映出創作時身處年代的視覺文化,在文字和照片以外,為城市留下另一種紀錄。
「(墨寶)可以說是財叔的日記。他只讀了兩年書,所以他所寫的文字,很多都是他當時日常生活中去過的地方、接觸到的內容——新聞報紙、護土牆廣告大字報、寺廟籤文、通勝宜忌等,他大大小小的字型,其實也是在模仿它們的排版設計。」收藏家鍾燕齊(Willie)於90年代在街頭上偶然認識正在街頭作畫的財叔,得以從近距離觀察了解更多財叔的街頭創作,並在財叔離世後繼續嘗試研究和保育他的作品,讓更多人留意「九龍皇帝」文字背後的價值。
近日旺角界限街近花墟花園的橋底牆身因部分油漆剝落而突然再現墨寶,油漆剝落的原因眾說紛紜,而總會定期去不同墨寶隱藏地點觀察紀錄的Willie,卻坦然這次也許是一種「被破壞的重現手法」,皆因今次油漆剝落似乎非常倉促,脫落痕跡深淺不一,部分更是連同原本的墨跡一同脫落;而墨寶重現後政府部門會否有相應的處理手法保護,亦增添一份疑慮。「天星碼頭那種套上膠罩的方式其實並不足夠,安裝後亦無人打理那些膠板。不同地方的墨寶因應質料而需要不同的保護方法,金屬和混凝土的處理方法便不一樣;有些地方受太陽直曬更需要防UV的保護膜;有些則需要防潮。」
財叔逝世將近15年,如今在街上已甚少會看到他昔日的墨寶,有些或早已換了新一批郵箱燈箱,有些卻隱沒在民間團體的保護油漆之下,等待保育手法成熟才重現於大眾眼前。昔日街頭藝術墨寶能納入博物館館藏之中固對其藝術價值的肯定,然而當局對於如何保育街頭公共空間內的墨寶,多年來卻一直未有一套較完善的方針,或者只從技術性去考慮保育方式,都只屬被動式的小修小補,始終未能正視它們作為城市視覺文化的價值。
下圖由鍾燕齊Willie Chung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