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年代的大角咀是一個坐擁大同船塢的工業區,後來隨著造船業逐漸式微,船塢重建成屋邨大同新邨,但大角咀區內的街道,尤其是在福全街,唐樓地舖幾乎都是舊式五金舖和車房,夾雜數間食肆,樓上則是住宅,形成一種既不像住宅區般充滿人氣,又不如工業區般吵雜的「寧靜氛圍」,就如區內多條以樹木命名的街道般恬靜寫意。


這一邊的大角咀舊區彷彿停留在80年代前的模樣,但另一邊在97年前赤鱲角新機場計劃下,從西九龍填海工程而獲得的土地,蓋起了奧運站同時,新式住宅樓盤和商場也陸續落成,居民穿梭於一道道架空天橋之上,在商場內左穿右插,也形成另一種高級住宅區常見的「寧靜氛圍」。
未填海前,大角咀碼頭(現滙豐中心位置)有船前往中環,也是多條巴士線的終站,在1988年尖沙咀中港城碼頭落成前,這裡更有航線,載乘回鄉客前往內地多個地方。填海之後,鐵路站落成,大角咀的發展變成以奧運站為中心,跟舊的大角咀街區氣氛截然不同。無論是生活在如迷宮般的奧運站、奧海城和附近屋苑這一邊,還是街道脈絡橫橫斜斜,以舊樓和工廈為主的舊街區,商場、食肆、生活所需倒是不缺。
你會用什麼交通方式去大角咀?由旺角沿亞皆路街步行前往?乘坐巴士或小巴?還是會選擇港鐵東涌綫到達奧運站落車?其實西九龍走廊和西九龍公路均會經過大角咀,而屯馬線和機場快線雖然都途經奧運站附近卻不設站,因此當你走在大角咀街區之中,總能看到車輛在高速公路上飛馳。對於慣用鐵路作為主要交通工具的人來說,奧運站也不像市區其他車站方便順路。這區的交通就如大角咀的定位般,剛好「卡在中間」。什麼都好像近在咫尺,卻又不是垂手可至。


「卡在中間」,毗鄰油尖旺舊市區及西九龍新發展區之間,半新卻又不很舊,大角咀是擁有無限可能性,還是一直處於市中心的邊緣地帶,容易被人遺忘?
生活在大角咀、奧運站附近的街坊們,又會怎樣形容大角咀這區呢?
生活在大角咀、奧運站附近的街坊們,又會怎樣形容大角咀這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