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上環文咸西街一幢戰前唐樓內的中成藥店百昌堂,1902年在廣州創立,1920年代遷至香港,雖然現在店舖所在的唐樓在八十年代時曾因應屋宇署要求而重新裝修,但始終未有遷離過。同樣位於上環的壽衣店梁津煥記,始創於清光緒年間(1904年),發源地同樣是廣州,1940年代時,第三代人因避戰火而落戶香港,八十年代位於荷李活道的舊舖被收購後,遷至現時位於四方街的舖位至今。至於歷史更悠久、於清嘉慶年間在佛山創立的梁財信跌打,於1930年由佛山遷到香港後,歷年多次搬遷,最先於中環皇后大道中第一茶樓旁開設跌打醫館,日佔時期(1941年至1945年)遷至中環擺花街。到了戰後1957年,再搬至深水埗長沙灣道237號並設廠製藥,四年再遷至深水埗桂林街38號。數十年都沒有裝修過的桂林街舊舖儼如博物館,直至今年9月遷至長沙灣道175號,半世紀前的陳年景象亦不復再。位於上海街的陳枝記老刀莊,同樣在1920年代於佛山起家,也同樣在日佔時間來到香港謀生,於1950年代在廣東道租下第一間舖,後來搬到新填地街,最後在上海街買下現址並紮根約四十多年,家族生意已交予第四代接手。


這些百年老店不只是一門生意,也是祖上留下來的基業,而無論哪個行業,用書法字書寫的金漆招牌,不但是從前建立可靠商譽的象徵,更訴說著每個店家背負的歷史,以及對後代的期許。即使大部分百年老店的裝潢隨著搬遷已不似舊時,但店內的金漆招牌卻未曾改動。其中留在原址在百昌堂更是原汁原味——店面的三塊實木金漆招牌,據說所有木匾都是原裝由廣州運抵香港。橫頂木匾一如傳統以書法字由右至左橫寫著「百昌堂」三隻大字,招牌上插上一對簪花,每逢農曆新年更會延續傳統,掛上一對花燈。店內左右兩塊尤如對聯的牌匾,同樣以金漆寫著「百昌堂參茸玉桂」、「百昌堂珍珠冰片」。招牌上雲石底配以中英對照的大名,中文「百昌堂藥行」由右至左書寫,英文「PAK CHEONG TONG」由左至右書寫。
駐足這些書法招牌前,可見店舖的歲月痕跡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外,也見出前人在動蕩的歲月中,如何在這個中西交滙的城市中營生,延續祖業同對迎接時代的洗禮。秋季號《就係香港》以字為主題,從不同角度探討字體與香港城市文化的關係,採訪了上述數家逾百年歷史的老店,記錄在不變的金漆招牌下,店和人如何隨著周遭環境而出現各種變遷。
訂閱詳情請按此
訂閱詳情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