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2022

My Hong Kong

#文化藝術 #攝影 #街道建築 #維港
城裡住著各式各樣的人,人們來來去去,可是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香港。若有誰懂透視內心,就會發現同一個地方,但你的城和我的城就是不一樣。城的輪廓在各自的記憶裡任意變形,無論過去抑或當下,都千變萬化得教人猜不透。

同一幅牆上,左邊是九龍城的戰後弧形街角樓,右邊卻是三幢中環地標的局部,攝影師秦偉 @chunwaiphoto 和Felix Wong @felixscimagery 帶我們由熱鬧的民生舊區瞬間踏上社會的階梯,仰頭望著摩天大廈的高處卻永遠被反光玻璃擋著,看不透大廈內部。舊區即將重建,但曾經灑落在建築上的餘暉,卻被攝影師記錄下來。


彩色照片裡我們看見餘暉,那麼黑白照片呢?攝影師鍾文略在1950年代末拍下了昔日菲臘親王巡遊皇后大道中的情景,車上的菲臘親王和擠在樓上樓下的民眾距離看似很近,之間卻始終保持著清晰的界線。六十年後的我們不禁會胡思亂想一番:啊,皇后大道那麼長,但車一直開著,他始終會到那個現在已經不存在的碼頭乘船離去。同樣是皇后大道中,五十年代已開始攝影創作的法國劇照攝影師Raymond Cauchetier @raymondcauchetier 在戰後遊覽香港期間,則被街道上那些大大小小他讀不懂的中文廣告招牌所吸引,呈現的卻是昔日繁囂的日常。


公屋近年成為不少人的打卡熱點,但自小在公屋生活的攝影師Dustin Shum @fotopiggie ,卻選擇以抽離的攝影手法拍下順安邨一張乒乓球檯。有誰想到髹著光鮮顏色的乒乓球檯和牆身之下是如此斑駁的地面?充滿諷刺意味的作品出自他在2014年出版的攝影集《某座》,那時候很多公屋都進行翻新工程,但種種居民面對的問題例如區內人口老化和交通配套不足等都被忽略。作品看似冰冷抽離,實際上卻蘊含著對人的關懷。紀實以外,天馬行空如攝影師Thierry Cohen @thierrycohenphotography ,以後期製作把維港景物置於撒哈拉沙漠的夜空之中,整個城市再沒燈,但仍有天上滿佈的星照亮,並非只剩下一片黑。

《 我城 My Hong Kong》選取了13位來自不同世代不同地方的攝影師作品,讓我們透過影像一窺別人心裡的城。當把這些2D照片全拼在一起,可會拼出一個立體的香港?而你的城,若在記憶中加上一點想像,又是什麼模樣?


《我城 My Hong Kong》 @photogstory@boogiewoogiephotography
日期:9月3日至10月15日
時間:下午2時至7時(逢星期一休息)
地址:黃竹坑道56-60號怡華工業大廈8樓 The Loft

圖1:Chun Wai, Kowloon City Road, 2019..
圖2:Ladder #8, by Felix Wong
圖3:James Chung, Queen’s Road Central, 1959.
圖4:Raymond Cauchetier, 1954.
圖5:Dustin Shum, Blocks, Shun On Estate, 2009.
圖6:Thierry Cohen, Hong Kong 22° 16’ 38’’ N 2012-03-22 lst 14:00 From Darkened Cities series, 2010-2019.

圖片由 顯影 PhotogStory和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提供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