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6/2022

Konglish

#人文專題  #語言
什麼才是Konglish (港式英文)?一句最直接了當的「中譯英」:“Busy Time Table Share”便能扼要說明。

“So hungry later eat what?”
“Si darn lah, you choose”

這也許是你和同學或同事間的日常對話,你或許會抱怨一聲「火星文!」然後回覆一句「阿鬼,你都係講返中文啦!」但的而且確,以廣東話混合英文,然後又以英文拼粵音的Konglish,是不少香港年輕一代的共同語言。


所謂「火星文」最初不過是年輕人打字時懶得切換鍵盤而衍生的方式;再加上不少粵語口語的字筆劃多又難寫(例如「嘅」、「喎」、「囉」等),為求方便快捷,便以一個英文鍵盤打天下。「nei g mm g」(你知唔知)、「ngo 5 g」(我唔知)、「ks nei hun mm hungry」(其實你肚唔肚餓)等都是以英拼中,再加插中英兩邊的文法及粵語數字的諧音而成。


漸漸地,Konglish不再單指以英代中或是以中譯英的狀態,而是將中英文法徹底粉碎,然後再混和在一起構成新的詞彙。「un頂able」(頂唔順)、「un唔understand」(明唔明呀)、「ngo see see sin」(我睇睇先)、「laugh die」(笑死)等,都是Konglish的變種。


近年流行文化亦打破了中文書面語的框架,重新思考將粵語及Konglish運用到文學、小說及流行歌曲裡的可能性。Serrini的一首《~趣緻的響鈴~Drunk Text Me》便是將多種語言交匯的體現。一句「念到你再靦腆不已,我就更 obsessed with you」是經典的中英夾雜,「其實 I won't forget嗰次打邊爐既時候」是粵英交融,而「靠近我愛してる」將粵語和日文混和押韻,最後交織成這一首新鮮可愛又能體現本地文化的歌曲。


中粵英夾雜,不僅體現了香港中西薈萃的特色,同時亦表現了百多年來如何在東西文化之間碰碰撞撞,再加上各國流行文化及媒體的影響。包羅萬有的「香港話」,由英、中、粵乃至日、韓等,統統被打碎又重組,形成年輕新一代間流通的語言。

有人嫌棄Konglish不正式、不正統;有人認為坊間應用還可,但不可以將Konglish放上檯面;有人則認為要捍衛這種香港獨有的文化,甚至視Konglish為香港人文化身份的象徵,以此進行創作。最初Konglish可能只是貪方便而出現,但畢竟語言、文化與身份認同環環緊扣,講定唔講,既為了溝通,也是一種自我身份認同的體現。

圖文:子熙 (實習生)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