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果要放下一切離開,是為了甚麼?「有教堂,有學堂,有水塘,現在都去了英國開車房。」小島流傳著這樣的歌謠。島太小,但人對未來的追求就如圍繞著島的海般,看不見盡頭。 島上的人終究走出去了,看看自己甚至下一代能否有別樣的命運。
小島位於沙頭角以東,猶如半浮半沉的鴨子,人稱鴨洲。1920年代後,隨著教堂的建立越來越多疍家人泊岸聚居。島的海灘停泊了上百艘罟仔艇,連同依岸而建的木屋和漁民村屋,住滿過千鴨洲人。1960開始,鴨洲八成人往英國搵食、落地生根去了。離鄉謀生是村中大事,也是家族榮耀,男人出發前賒來一套西裝,打扮成英國紳士。帆布袋捆著棉被,皮箱裡有聖經、「故鄉水」和少量英鎊。扺埗的鴨洲人要從零開始,不懂英文的,都困在廚房切薯仔、發芽菜或者洗大餅。到了90年代,鴨洲移民在羅卡素開的外賣店已經過百家,羅卡素更有「小鴨洲」的別稱。
而同樣擁有悠久漁村歷史的吉澳,也有著差不多的命運。五十年代香港漁業蓬勃,吉澳是其中一個避風港,曾住著超過四千人。隨著不少人到外國謀生,加上不少漁民獲安置於鄰近的沙頭角居住,如今大部分房屋早已沒人居住,學校也於十多年前停辦,只剩碼頭附近的兩三間家庭式冰室,逢週末營業數小時。唯一前往吉澳的街渡,現在僅維持逢週末假日航行,且一天只有一班次。
離開的人心中都住著一座島。小島的地域不再是小小的,枝葉開散出去,構成一代又一代人不一樣的原鄉回憶。但被遺下的一個籃球場、一間教堂,卻仍在原地昐著某人在某日乘舢舨歸來。
Follow Us
︎
︎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