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3/2022

喵喵就是我的謝意

#自然生態 #明信片 #掛畫
貓狗和人的關係,從來都有很多種。香港人最常接觸到的,除了在家中的毛孩,便是生活在街道之間,和我們其實距離很近的社區動物。人常以為自己是施予者的角色,卻不察覺其實貓狗也教會我們不少事。



動物不會開口說「我不舒服」、「我喜歡」和「謝謝」,當以言語溝通不可能,我們又如何理解這些居住在同一城市的貓貓狗狗?除了留意牠們的肢體動作,最簡單的是以同理心設想牠們的需要,尊重牠們的生存空間。

本地鄉村畫家李香蘭以插畫形式描繪每天出現在禾輋村口的動人約會。伯伯年過七十,步履蹣跚, 拖著一架儲滿貓糧的購物車。「十八號」這是貓咪的名字, 當時覆診的牌號就是十八。 伯伯張開雨傘為「十八號」遮風擋雨,遞上一碗水,支撐着牠的流浪旅程,也滋潤了世界的殘酷。兩人每天早晚相會,風雨不改,互相陪伴成為對方生命路上的一點甜。

在今日的香港,人和人的隔閡不只是掛在臉上的口罩,更是源自缺乏互相理解。貓狗重新教會我們的,是生命之間反璞歸真的互動和情感珍惜。交通班次縮短、網購運送延遲、平日解決三餐的餐廳忽然停業……這些確實為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但若把放在動物的同理心,同樣放在居於同一城市的人,便不難諒解他者的難處。

同一時間,不少本地志願動物救援機構在疫情之下面對捐助減少都捉襟見肘。此時此刻,人和動物都過得著實不容易。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