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2/2022

富善街街市

#社區故事 #街市 #大埔

無法外出進膳,令更多人明白到街市的重要性。

2018年政府公佈預留20億推行為期10年的街市現代化計劃(首個為香港仔街市全面翻新工程),還計劃興建七個新街市(包括天水圍、東涌市中心、將軍澳、古洞北新發展區、東涌新市鎮擴展區、洪水橋新發展區)。另一邊廂,現時仍然存在的露天舊街市數目越來越少,且大部分位於舊區之內,在面臨重建陰影下,規模也日漸收縮。


長約150米的大埔富善街露天街市,向來甚受居民和遊客歡迎,街市原來所在的太和墟,見證了大埔在七十代發展為新市鎮之前的鄉村墟市傳統歷史。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後,大埔成為新界東行政中心,當時的理民府便設於太和墟旁邊,及至1913年九廣鐵路大埔墟站落成啟用,太和墟更發展為新界最大型墟市之一,主要為鄉民提供糧食、農具和其他日用品。與太和墟毗鄰的法定古蹟文武二帝廟,跟太和墟同時落成,是大埔七約鄉公所所在,內裡設有公秤,曾擔當著太和市內公平買賣的仲裁中心。

隨著大埔在七十年代開始發展為新市鎮,鄉郊傳統亦日漸失落,不少農夫棄耕從工,從前的漁民也陸續上岸謀生。其時富善街上原來28間舊式單層瓦頂村屋,也陸續改建為六七層高的唐樓,傳統墟市也變成了露天街市,但內裡仍有多家老字號,繼續經營雜貨店、鮮果店、醬油舖、粉麵廠、茶莊、涼茶舖和山貨店等等,還有服務坊眾的平價麵包舖和菜檔等等。


今日不少區外人前往富善街街市,更多視之為可以感受鄉郊墟市傳統的景點,或者享受掃街美食的目的地。對於區內商戶和居民,墟市或街市卻是地區經濟重要一環,吸引當區居民日常消費十分重要。但在新式街市和超市的夾擊下,傳統墟市又如何保持人流和吸引力?

冬季號《就係香港》以飲食為主題,當中也探討了本地室外及露天街市的特色和生態。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