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不少香港鄉村均是「一村一校」,在一些較細的村落,更會是「幾村一校」,一首村校校歌便能連結起曾在這條村落長大的村民,是他們共同的成長回憶。隨著70年代政府實施免費小學教育,新市鎮紛紛在鄉村外圍發展,越來越多新式學校落成,村民亦開始搬到新市鎮居住,村校再不是村民子女讀書的唯一選擇;及至2003年,教育署頒布《統整成本高及使用率低的小學》文件,不少收生數字不達標的學校須勒令停辦,不少村校校舍亦陸續丟空、改變用途或因重建而清拆——村校,如今只留下了一段段橫跨不同時空的回憶。
村校和如今普通的中小學有什麼分別呢?設施、師資、課程內容?


「村校舊生的回憶,不只是限於村校範圍之內,而是整條村落。例如以前慶祝節日,村校學生們都會放假,因為村校會讓出校舍作節慶用途,而舊生們都有印象自己在節慶中幫手。」若細看《香。校變奏:時光藝術展》中重塑的10間村校的「記憶地圖」,雖說是村校記憶,每一幅的足跡卻遍佈整條村落,如在茶果嶺四山公立學校讀書的學生們,都會記得因附近有「動物園」而常常看到黑熊等稀有動物。策展人史嘉茵亦補充道:「村校課程與環境及大自然會有較大的關係,這是現在的學校比較缺乏的。以前村校課程更會配合當時村民學生的家庭需要、村落需要,例如教授他們農業知識。」在推行九年免費教育前,教育制度相對沒有那麼多的規範,課程上亦無一套統一框架需要跟從,村校的安排亦較彈性寬鬆,例如不需要跟著年齡入學,漁民子弟亦會經常早上出海捕魚,下午再趕著回來上下午班。
自90年代起,村校陸續面對收生困難的問題——即使不少村校都位處交通相當方便的位置,地理環境並非殺校的主因,但是外面的選擇更多,而村校的設施配套已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村校的興衰與香港都市發展脈絡相連,在城市急速發展下村校早已沒落,亦再也談不上「重辦村校」,但昔日的村校回憶卻或許值得如今的學校借鑑,重塑那份與學校附近環境社區建立的密切聯繫。
《香。校變奏:時光藝術展》@cachehk
日期:即日起至11月20日(逢星期一休息)
時間:星期二至四 下午2時至6時;星期五至日 中午12時至晚上8時
地點:大埔寶湖道六鄉學習園地(六鄉新村公立學校原址)
日期:即日起至11月20日(逢星期一休息)
時間:星期二至四 下午2時至6時;星期五至日 中午12時至晚上8時
地點:大埔寶湖道六鄉學習園地(六鄉新村公立學校原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