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營造生活,生活則定義了建築的價值。

「建築」兩字,聽起來看似複雜深奧,遙不可及——可以是古代不用一枚釘起屋的智慧,也可以衍生出不同的設計風格和;但無論是哪一種傳統、智慧和風格都好,建築都離不開實用,也即是生活不同需要的載體:我們居住、工作、出行、休憩等等空間——旁邊的一扇窗、身後的一道門、頭上的橫樑,甚至是那些毫不起眼的細節,都是「建築」一部分;怎樣去觀察、運用建築內外的空間,不只是在於建築師們如何周詳計劃,更重要的是身處當中的我們如何互動。


舊街市、渡輪碼頭、小輪船塢、碼頭天台......這些曾經每天都在我們生活中不能或缺的建築空間,多年來隨著香港城市規劃及生活方式的轉型,好像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 但你能夠想像,將這些生活空間轉化或延伸成為展覽活動的場所,讓你不用步入美術館或博物館,就可以感受不同界別創作人對於建築、社區、城市乃至大自然的思考及建設提案嗎?穿過中環街市的上班族,或會看到以露營床和睡袋呈現的有關劏房和過渡房屋的故事,又或看到滑梯模型等小朋友遊樂空間;乘搭天星小輪來往中環和尖沙咀的乘客,走上中環天星碼頭上蓋的天橋時或會留意到天台上的一片草田;沿著北角渡輪碼頭海濱散步慢跑的街坊,或會發現碼頭旁邊以本地竹搭建而成的裝置......城市中原有的建築空間,原來也可以化身成展覽場地,而觀眾不只限於特意前往的觀眾,更是每天路過或居住附近的公眾,你甚至可以用天星小輪去參與一場建築遊,在維港中間巡梭本地不同年代及特色的香港建築時,又會是一種怎樣的視覺?


有關建築,也有很多你意料以外的point——你可知道,如果沒有人特意打理大廈外那些花圃,短短幾天內能長出多達三十種野草,而且各呈不同形狀外貌呢? 而散落在各區的過渡性房屋,一般租期只有五年時間,意味著由興建、入住到清拆都要在五年內發生?然而,這些用大型貨櫃打造而成的過渡性房屋卻還是有空間營造的可能,即使只是過渡性,亦能兼顧居民在居住空間以外的需要。建築外的園景植物、空地運用,全都是「建築」的一部分。


兩年一度的「港深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 (香港) @uabbhk即將於8月底開幕,有別於過往幾屆的展覽形式,今年來自本地及外國逾50個參展單位,一共55件展品將散落於社區不同地點,有待特意前往的觀眾及附近生活的公眾發掘,呼應著今次 「集籽種城」的主題,展品之後也會在深圳羅湖區前金威啤酒廠工業原址展出。

建築,本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沒有離開過。



《港深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 (香港) @uabbhk
日期:8月27日至11月26日
地點:北角(東)渡輪碼頭、中環街市、天星碼頭(中環及尖沙咀)、天星渡輪上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