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竹坑明渠

06/05/2022

河畔城市?

#香港河流 #城市發展 #黃竹坑 #佐敦谷 
夏天臨近,香港亦慢慢進入雨季。位處亞熱帶地區的香港,年均降雨量高達二千多毫米,過去六十多年來更是每10年上升38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5月至9月的雨季。而早於19世紀中,香港各區便陸續興建不少明渠和污水渠,協助收集雨水和污水、排水防洪。部分渠道是從河流溪澗改建為石屎水渠,而早前的渠道大部分都是採用開放式設計,即明渠,所以重溫昔日照片時,總會看到樓房之間相隔著一條條大渠道。

配合香港城市發展步伐,不同社區都經歷很大的變遷,如徙置區清拆、公共房屋落成、地下鐵路興建延伸,昔日的開放式明渠多年來亦進行不同的修理工程,大部分轉為地下暗渠,覆蓋後變為車路以疏導交通,例如石水渠街從前以灣仔明渠命名、荃灣大涌道本來亦是明渠覆蓋而成。

如今香港所剩的明渠不多,較為人熟知的包括啟德明渠、觀塘明渠、佐敦谷渠、黃竹坑明渠、大圍明渠等,近年不少明渠附近都特別興建公園、球場、緩跑徑等休憩設施,望能「美化」明渠一帶的社區。例如黃竹坑明渠,雖然大部分渠道因興建南港島線,而覆蓋成車路以興建鐵路路段,剩餘的明渠部分除了在兩旁種植不同植物外,旁邊亦有寵物公園、兒童遊樂場、長椅,明渠連接香港仔海灣的部分更有一道玻璃拱橋,為明渠路段增添不少美感。

近年多區的明渠更落實進行「活化河道」的項目,不止美化發展明渠旁邊的範圍,而是直接更改明渠設計,透過綠化種植、改變河溪生態,將明渠重新活化成河流,2018年完成的啟德河活化工程便是箇中例子。近日完成歷時兩年的佐敦谷明渠水道花園,更被打造為第一個落成開放的「河畔城市」。佐敦谷明渠的上流位置利用木條、卵石、樹幹等砌成之字形的魚梯,並加設不同高度的平台,產生水流模仿河溪生態;下流位置則設置網格,讓植物能夠牢固依附生存,吸引更多昆蟲魚類棲息。位處九龍灣、牛頭角住宅密集一帶,這個佐敦谷「河畔城市」讓附近居民在石屎森林中擁有一個能夠散步、跑步、行山、做運動、休息的地方。

從河溪改建成石屎渠道,再重新活化成河流,河網密度甚高的香港,會否打造成真正的一個「河畔城市」呢?


佐敦谷明渠
左:佐敦谷明渠 
中、右:黃竹坑明渠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