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傳出天星小輪營運困難的消息後,一下子大家對她的感情又被勾起來了。在這個變幻無常的年代,能夠保持不變,比創新來得更不艱難。
前身為九龍渡海小輪公司的天星小輪,於1880年以一艘名為「曉星」的蒸汽船開展渡輪服務,公司標誌亦是一顆五角星,從該時候起「星」一直是小輪服務的標誌象徵,皆因在創辦人的宗教中五角星代表著光明和純潔。時至今日,若細心觀察船上設施,木凳座椅中央全都有五角星形圖案,船員們的水手服上亦印有星星圖紋,而且啟航至今每一艘船都以「星」字命名,配以日月星辰、坐位方向、顏色等單字和形容詞,拼湊出如「夜星」、「海王星」、「北星」、「耀星」、「天星」等船名。如今現役船隊共有10艘雙層小輪,若想要知道自己在坐哪一艘小輪,下一次搭乘時不妨留意一下船身上金色燙印的船名。
天星小輪直長的雙頭船身、上白下綠的船身顏色,掛滿救生圈作裝飾的船身外圍,印有四枚星的船頂煙囪,可以隨意調換靠背方向的木座椅,還有穿著藍色水手制服的船員在船上扔繩、岸上拉繩、人手控制船吊板的風景,是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每一個人對天星小輪的印象。雖然充滿了懷舊色彩,雖然早就變成著名的遊客景點,但歷史悠久的渡海小輪(還有電車)仍然是市民日常交通工具之一,而當維港兩岸的變化愈大,坐上熟悉的小輪渡海,卻讓人憶起那個我們曾經熟悉的香港。偶爾看到那唯一一艘採用亞洲國際都會主題的彩色小輪,或者限定特別版廣告船身,反而會覺得違和。
這數分鐘橫渡維港的船程,既日常卻又充滿戲劇性。但在過去數十年間,城市的發展模式不但沒有好好發揮渡海小輪及碼頭周邊地帶的特色和優勢,甚至來到如今財政緊絀的境地。有一日,倘若渡輪和電車都失去了生存空間,香港,也再裝載不下僅存的回憶和情懷。
即將出版的《就係香港》春季號,探討了過去數十年間過海渡輪如何被邊緣化的原因和過程。
Follow Us
︎
︎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