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天樂《明日戰記》票房迎來四千萬,本地觀眾支持香港電影的熱切不言而喻,也令人想起了八十年港產片的輝煌時刻,當時其中一個代表人物,莫過如今日仍然大受市民歡迎的發哥周潤發。
1980年的《上海灘》讓許文強成為家傳戶曉的人物,翌年他主演許鞍華導演的《胡越的故事》雖然叫好不叫座,但五年後參演吳宇森執導的《英雄本色》,卻成為當年票房冠軍,他飾演的Mark哥也從此擺脫「票房毒藥」的戲稱。八十至九十年代中期之間,周潤發主演的電影極多元化,除了吳宇森、林嶺東和杜琪峰等導演的風格化警匪、黑幫或監獄系列,還有經典的愛情電影《秋天的童話》、以及各種形式的喜劇如《八星報喜》和《賭神》等等。在1995年前往荷李活發展之前,周潤發主演的電影超過 70部,產量和類型都反映出當時港產片的百花齊放及興盛。
周潤發帶來的影響卻不止是電影,甚至是另一種「港式文化輸出」的象徵,風潮遍及亞洲甚至全球其他地方。七十年代出生的香港藝術家石家豪 @wilson_shieh_studio憶述,在他踏入藝術創作且以香港藝術家身分,在千禧年後前往外外國展覽及交流時,一些來自泰國、馬來西亞等地的藝術家談到香港時,竟然都懂得用廣東話唱《上海灘》的主題曲「浪奔浪流」,歌曲甚有越南文版本。「《上海灘在很多地方很流行,唱了40多年還是大熱-----走到出去,你才知道他們對於香港的印象,在Jackie Chan之後就是周潤發了。」
往後,石家豪創作了多個系列作品:2009年的「Sumbody 眾身系列」中,像昔日換衫公仔紙般的「周潤發試身室 」(2009),以現代工筆繪畫了周潤發自1980年《上海灘》許文強,以及其後在不同電影中演繹的六個經典角色,同系列還配上帶背景的素描作品,將周潤發在電視劇《上海灘》(1980)、電影《英雄本色》(1986)、《阿郎的故事》(1989)、《安娜與國王》(1999)、《臥虎藏龍》(2000)和《滿城盡帶黃金甲(2006》六部作品的場景描畫出來,概括了周潤發在八十年代以後本地電視及電影業最繁盛年代,以至九十年代中期進軍荷李活的演藝生命,側面看到香港電影甚至整個社會四十多年來的轉變軌迹。
石家豪同系列的創作對象,還有在八十年代每次出現都有新形象的歌姬梅艷芳以及在八九十年代時在王家衛及其他電影中大放異彩的演員張曼玉等等,帶出向來只被視為「商業」及「娛樂」的流行文化另一種意義。夏季號《就係香港》以八十年代為主題,從今日不同人的角度去追溯八十年代流行文化與當下的關係。訂閱詳情
作品圖片由石家豪提供
Follow Us
︎
︎
Contact Us